魔搭社区正在成为开发者的第二曲线

   2025-07-29 kongyu760
核心提示:文:王智远 | ID:Z201440一进门,被现场气氛震撼到了。除了主会场,还有六个分会场,到处都是人,挤得我这个社牛,有点紧张。上

图片

文:王智远 | ID:Z201440

一进门,被现场气氛震撼到了。除了主会场,还有六个分会场,到处都是人,挤得我这个社牛,有点紧张。

上到二楼,展区非常热闹。端侧模型、机械手、群核智能……不少新冒头的技术公司都在这里亮相。

但印象最深的,不是炫酷的技术演示,而是晚上的“找搭子”活动,挺有意思。

现场遇到了不少AI开发者、搞AI艺术的朋友,甚至还有跟我一样的图文创作者。虽然背景不同,但大家都能找到共同话题。

白天活动当中,我听到了不少自己能够理解的干货。比如:魔搭社区发起人周靖人的分享。

他说:

从2022年11月成立到现在2025年6月,魔搭的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已经有超过500家机构在平台上贡献模型,总数超过7万个,服务覆盖36个国家、超过1600万开发者。

听到数据时,我有点惊讶,因为这背后是一个庞大生态系统的初长成。那问题来了:魔搭怎么做到的?我觉得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提前布局,抢占先机。

在ChatGPT爆火之前,魔搭就已经提出“模型即服务”(MaaS)的理念,把AI模型变成可以直接调用的服务。这个想法后来成了行业共识,而魔搭成了早期的“布道者”。

这种前瞻性战略布局,让它在早期就吸引了大量开发者和企业入驻。像百川智能、“书生系列”大模型、零一万物的Yi模型,都是在魔搭上首发开源的。

第二,不只是技术领先,更是开发者聚集地。

当一个平台拥有了足够多的模型,它就会吸引越来越多开发者关注。这时,它就不只是一个模型仓库了,而更像一个“连接器”。

一方面,开发者可以快速获取最新的模型;另一方面,模型也能更快地被真正使用起来。

这就像一种正向循环。

现场有个跟我一样的内容创作者说:我不太懂AI开发,但经常混这种社区,现在自己也能试着用Chatbot接入几个模型玩玩。

这句话让我意识到,魔搭价值不只是模型数量多,而是它让模型真正“活”了起来;模型贡献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互动,像是一场“双向奔赴”,不断激发出新的应用场景。

而且,现在的魔搭,早不是一个单纯的模型仓库了。

从体验、下载、调优、训练、推理到部署,几乎覆盖了AI应用的全链路;不管是大型语言模型、对话系统、语音处理、文生图,还是AI作曲,都能找到对应的工具和服务。

更重要的是,它越来越像一个“创意孵化器”。你不需要会写代码,只要有一个想法,就能在这里找到帮你实现它的“搭子”。

这才是魔搭真正的价值所在,当“找模型”变成了“找灵感”,AI开源社区的终极形态,说不定是一场永不落幕的“创意共创大会”。

参加完这场活动中,我最大一个感受:人要承认自己的认识局限性,有些地方,真的听不懂。

有个展台,我凑过去,刚好听到一位工作人员在讲什么“3D权重击败前轮2.5”。我当时在想,你在跟我讲天书?是记错了还是压根就不该出现在我的世界里?

但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对劲。

如果这些模型真能被普通人用上,背后肯定不是靠我们自己去理解技术原理,而是靠工程师把它们变成产品、变成工具、变成创作者的新武器。

所以,一个模型的伟大,在于它能不能被真正用起来。

展台时,还看到了通义万相, 然后跟小伙伴交流半天,问了好几个问题。 比如:通义万相和通义千问是什么关系?、夸克用的是不是千问模型?

现场很吵,很多答案听得云里雾里,但至少对二者有了基础理解。

后来我亲自试用了通义万相的网页版,输入“一只坐在窗边看书的猫”,几秒钟就出图了。虽然效果还没达到专业插画师的水平,但作为内容辅助工具,已经完全够用了。

体验完后,我觉得他和即梦AI很像。

准确讲,即梦AI已经是一个成熟的C端产品,界面友好,甚至不需要注册就能试用,通义万相更像一个面向开发者的技术平台,功能强大,目前还没有完全封装成一个产品。

下午我还去了几个分会场转了转,忘了具体是哪个会场,进去时正在讲一个关于AI电影的讲述。

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有AI参与,分镜、角色设计、场景生成、调色……几乎每个环节都离不开AI。主创团队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我们不是让AI取代导演,而是让它成为导演的助手。

AI已经开始进入影视行业了,这意味着,如果你是内容创作者,无论是做公众号、短视频还是图文,都得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AI能不能把重复工作交给机器,把创意部分留给自己?

晚上我还加了一个微信好友,忘记备注了,他也没给我名片。他的微信名是“小田”。我们聊了几句之后,他说可以发一些AI做的短视频给我看看。我看了一下,真的很炫酷。

他的作品发布在共青团中央、导演罗翀、苏州市文广旅游局等官方账号上。他跟我说,视频基本都是通过文生图、文生视频再加上二次剪辑完成的。

一个优质5分钟左右的片子,大概一周左右就能搞定,效率比我想象中高太多了。

这让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商机。

未来内容创作,也不再只是图文那么简单了,视频、图像、声音、交互内容……都在变得越来越立体化。

技术确实很难懂,尤其完全没学过编程的人,但我也发现了一个趋势:AI工具越来越“傻瓜化”,也越来越贴近内容创作者需求。

你在魔搭社区里能找到的,不只是模型下载链接,还有可以直接上手的工具、教程、甚至已经落地的应用案例。

所以,如果你是对AI感兴趣的生产者,可以试着:

把魔搭当作一个“AI工具库”来逛;不追求技术细节,但要了解这些工具能做什么;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搭子”,哪怕只是一个小程序、一个模板、一段提示词。

展区逛时,我还听了两个挺硬核介绍,讲AI技术怎么从实验室真正“落地”到现实生活中。

一个关于端侧模型的公司,一开始没太在意,以为又是“听起来很厉害但离生活很远”的技术,结果越听越觉得不对劲——这玩意儿好像已经在干活了。

这个项目来自一家叫元始智能的公司,2023年才成立,总部在深圳,现在已经估值快20亿人民币了,还拿到了奇绩创坛、天际资本的投资。

展位上的工程师跟我聊起来说:

我们现在做的不是让AI跑在服务器上,是让它跑在你的手机、手表、摄像头,甚至是工厂的控制设备里。我当时愣了一下,这不是要把AI变得更轻、更小、更便宜吗?

他还告诉我,他们的平台,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预训练模型教程,还通过优化RNN技术,显著提升了推理时的性能。

比如:

国家电网已经在用我们的时序预测模型,效果非常理想;微软在2024年8月向全球超过一亿台Windows设备部署了RWKV运行库,这个模型目前是全球部署最广的科研模型之一。

这些都说明了一件事:AI正在进入我们身边的小设备,成为真正的生产力工具。

另一个有印象的展位,是展示智能机械手系统的公司;这款机械手拥有十个自由度的手指控制系统,可以执行极其精细的操作。技术人员一边演示一边说:

你看,这个大拇指不仅可以弯曲,还可以旋转,每一个动作都由独立的电机驱动。

他们还在每个手指上安装了压力传感器,确保它能够准确感知外部环境。这意味着,它可以用来完成像缝合手术线、组装精密零件这样高难度的任务。

图片

而且,这套系统还结合了VRA(虚拟现实增强)技术,用户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模拟操作,极大地提高了训练效率。

我当时在想,这不就是我在科幻电影里看到的那种“机器人助手”吗?但它不是幻想,而是今天就能见到的现实。

听完这些之后,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

真正有价值的技术,往往“看不见”。就像你现在用着智能手机,不会去想它的芯片有多复杂;你每天刷短视频,也不会去研究背后的推荐算法。

AI也是一样。当它不再是“高科技展品”,而悄无声息地嵌入到一台设备、一道工序、一个流程中时,它才是真正“落地”了。

魔搭社区的价值就在于,它还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开发者、企业、创作者都被行业所看到。

写到这儿,我在想:AI技术不断渗透到内容创作、制造等各行各业的时代,每个人该怎么找到自己的位置?有没有可能,在主业之外,找到属于自己的“第二曲线”或者“第二收入”?

晚宴交流环节中,我看到了不少开发者带来的产品。其中有一个小程序,叫Bonjour。

这个产品怎么运作的呢?

前面一个NFC芯片贴片,只要轻轻一碰,就能通过磁吸感应激活一个小程序名片。对方扫一下,就能立刻获取你的联系方式,马上加上你微信。

在现场,这种“找搭子”的形式挺有意思。看起来像个小游戏,但确实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真实的技术温度,原来人和人的连接,也可以被AI和科技重新定义。

在跟产品的主创团队交流时我才了解到,负责产品的核心成员是一位零零后的创业者兼产品经理。说实话,听完他的介绍,我心里还挺感慨的。年轻人不一样,主要是思维没有太多条条框框。

他们不满足于做一个电子名片,想把这个“名片”变成一个入口,一个可以延伸出更多可能性的社区形态。

图片

比如:

别人跟你碰一碰交换了名片之后,系统会根据你们的兴趣标签,推荐更多志同道合的人,甚至还能推送你关注的内容。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社交+AI”的结合?

这次交流也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发:

现在开发的门槛真的比以前低太多了,不管你用Cursor、Trae这样的工具,还是直接调用魔搭社区里的模型API,都可以去尝试、去试错、去做出点东西来。

哪怕一个简单小程序、一段提示词,都有可能成为你未来发展的起点。

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有不少创作者不懂编程,但他们已经学会了怎么“手搓提示词”;设计一套提示词模板,让AI助手帮他们处理日常任务。

做摘要;剪辑视频,甚至生成完整的图文内容工作流;这说明什么?AI正在把“专业能力”变得“人人可用”,只要你愿意尝试,总有可能为你打开一扇新的门。

所以,我觉得这次活动最大收获,不是听了几场演讲,也不是看了几个酷炫的AI产品,而是让我意识到:AI时代下,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创造者”。

你可以不懂代码,但可以懂需求;不一定要写算法,但可以学会提问;也不一定要开发模型,但可以找到帮你实现想法的“搭子”。

敢于想象、敢于动手,AI终究会成为你手中的新工具。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