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气温飙升,食物变质速度加快,细菌、病毒等致病因子活跃,食源性疾病进入高发期。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子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为守护您和家人的健康,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至关重要。
一、夏季食源性疾病高发原因
1. 微生物滋生:夏季高温潮湿的环境成为细菌、病毒、寄生虫的 “温床””。常见的沙门氏菌易污染蛋类、禽肉、畜肉,副溶血性弧菌多存在于水产品中,大肠杆菌可污染未经消毒的牛奶、未做熟的肉类及新鲜果蔬。以诺如病毒为例,少量病毒颗粒即可致病,且在物体表面存活时间长,极易通过食物传播引发感染 。
2. 食物储存不当:许多人习惯将吃剩的饭菜随意放置在室温下,未及时冷藏,或者冰箱内食物生熟混放,导致交叉污染。高温条件下,食物中的细菌会快速繁殖,产生毒素,食用后引发疾病 。
3. 不良饮食习惯:夏季人们偏爱生冷食物,如生鱼片、凉拌菜、未洗净的水果等,这些食物若未经过严格清洗或加工处理,极易被致病微生物污染。此外,部分人还存在饮用生水、使用不洁餐具等不良习惯,也增加了感染风险 。
二、常见食源性疾病类型
4. 细菌性食物中毒:最为常见,主要由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等细菌引起。患者通常在进食后数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
5. 病毒性食源性疾病:诺如病毒、甲肝病毒等是常见致病病毒。诺如病毒感染后,患者会出现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传染性强,易在学校、养老院等人群密集场所暴发 。
6. 化学性食物中毒:因误食被农药、亚硝酸盐、重金属等化学物质污染的食物所致。例如,误食亚硝酸盐超标的腌制食品,会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出现口唇、指甲青紫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
7. 有毒动植物中毒:如误食野生毒蘑菇、未煮熟的四季豆、发芽土豆等。野生毒蘑菇毒性复杂,误食后可引起肝肾损伤、神经紊乱等严重后果。
三、科学预防措施
8. 把好 “入口关”:选择新鲜、安全的食材,到正规超市或市场采购食品,注意查看食品保质期和生产日期,不购买变质、过期食品。例如,购买肉类时,应选择色泽正常、无异味、有弹性的产品;购买蔬菜水果时,优先挑选新鲜、无破损的 。
9. 做好 “清洁关”: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后要认真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冲洗至少 20 秒。同时,定期对餐具、厨具进行清洗消毒,可采用煮沸、蒸汽消毒或使用消毒柜等方式 。
10. 确保 “烧熟煮透”:食物要彻底加热,尤其是肉类、蛋类和水产品。如禽肉内部温度应达到 74℃以上,海鲜类食物要煮熟煮透,避免食用生鱼片、生蚝等未彻底加工的食物。四季豆、豆浆等含有天然毒素的食物,必须充分煮熟煮透才能食用
11. 生熟分开:加工食物时,生熟食材要分开处理,使用不同的刀具、砧板和容器,避免交叉污染。储存食物时,生肉、海鲜等应与熟食、即食食品分开放置,且将熟食放在上层,生食放在下层 。
12. 安全储存食物:剩余食物应及时放入冰箱冷藏或冷冻,冷藏温度应控制在 5℃以下,冷冻温度控制在 - 18℃以下。冰箱内存放食物不宜过满,要留有空隙,便于空气流通,确保制冷效果。再次食用前,应彻底加热,加热时使食物中心温度达到 70℃以上 。
13. 避免饮用生水:生水可能含有各种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应饮用烧开后的白开水或经过净化处理的安全饮用水 。
14. 谨慎食用野菜、野蘑菇:不随意采摘、食用野生植物,如野生蘑菇、野菜等。许多野生蘑菇和野菜毒性不明,难以辨别,误食后易引发中毒 。
四、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若不慎食用不洁食物,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并及时前往就近医疗机构的肠道门诊就诊。就医时,主动告知医生饮食情况和症状表现,以便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同时,对患者使用过的餐具、剩余食物等进行妥善处理,避免其他人误食 。
夏季食源性疾病可防可控,只要我们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严格遵循科学的预防措施,就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享受健康、安全的夏日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