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速览:NASA大裁员,星链全球瘫痪,西班牙抢亲美国望远镜,中国民营航天重启……

   2025-08-01 kongyu920
核心提示:7月倒数第二周,就像炎炎夏日炙热灼人:特朗普预算大棒正逼走NASA成批员工的同时,却在松绑商业火箭发射环保法规;星链直接手机

7月倒数第二周,就像炎炎夏日炙热灼人:特朗普预算大棒正逼走NASA成批员工的同时,却在松绑商业火箭发射环保法规;星链直接手机商业化之际,却爆出全球瘫痪2.5小时;三十米望远镜出走美国,西班牙4亿欧元抢亲;天文学家最新确认参宿四存在伴星,推断第三个星际访客年龄竟比太阳还老一倍……这一切似乎都在提醒我们,太空才是最大的不确定领域,并非孤立的科技狂欢,而是嵌入政策、经济和人文的复杂织网。让我们剥丝抽茧,探寻这些新闻背后的脉络与警示。

图片

●NASA大裁员

NASA本周披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大约21%的员工——总计3000人左右选择了自愿离职。这包括延迟辞职计划、自愿提前退休授权和自愿离职激励计划。这场「人才大撤退」直接源于特朗普政府的瘦身指令,计划将NASA的公务员队伍从当前的1.8万人削减到2026财年的1.1853万人。第一轮涉及4.8%的员工(约870人),第二轮波及16.4%(约3000人),有些人必须在9月30日前走人,其他人可以拖到明年初。

根源在于白宫的预算提案:2026财年将NASA资金从2025财年的248亿美元砍到188亿美元,降幅高达24.3%。国会两院拨款委员会已出手干预,倾向于维持原有水平,并通过和解法案额外注入100亿美元。但损伤已不可逆:许多离职者是GS-15级别的资深专家,他们掌握的技能——从火箭动力学到深空导航——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

图片

▲300多名现任和前员工在《NASA Voyager宣言》中直言,这不是战略调整,而是盲目的裁员狂潮,可能引发安全隐患,甚至拖累Artemis登月计划和未来火星任务。

这场离职潮波及广泛,从华盛顿总部到阿姆斯研究中心、约翰逊太空中心等九大中心,只有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因独立管理而暂时避开。在太空研究委员会和航空工程委员会的联合会议上,专家们忧心如焚:剩余的1.4万员工能否保留核心专长?毕竟,航天工程不像软件开发,一次失误就可能酿成灾难。NASA大裁员如一记警钟,敲醒了航天界和美国民众。NASA辉煌靠的是这些经验丰富的「老法师」积累的智慧,如今一刀切下去,可能让美国在太空赛道上自断臂膀。国会如果不及时补救,月球南极基地的梦想恐将遥遥无期——航天终究是人的事业,技术再先进,也离不开那些日夜钻研的灵魂。

●特朗普松绑火箭环保规

特朗普政府的预算大棒正逼走NASA成批员工,与此同时,却在松绑商业火箭发射环保法规。最新起草的行政令旨在削减商业火箭发射的环境审查(评估发射对生态和公众的影响),加速许可发放,甚至要求各州允许更多沿海发射场和增加发射频率。此外,FAA商业太空办公室负责人将从公务员转为政治任命(由总统直接挑选,可能更注重政策而非专业)。此举针对SpaceX等美国商业发射商的长期诉求,他们常常抱怨联邦航空管理局的官僚主义拖慢进度。这一松绑就像给商业航天注入肾上腺素,马斯克等人势必大呼过瘾,发展才是王道。

●NASA月球火星通信招标

在人才流失的阴霾下,NASA仍试图注入活力。本周,邀请私营公司提交月球和火星的中继通信系统的设计方案。这旨在取代老化的跟踪与数据中继系统(TDRSS,上世纪70年代的卫星阵列,帮助航天器与地球保持联系)。为什么现在行动?因为商业航天已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想想SpaceX星链星座,已经让太空通信从昂贵稀缺变得触手可及。想象一下,未来的月球基地或火星探测车,能像用手机上网一样轻松传输数据,而非依赖老旧的地面天线。NASA想打造一个开放的太空市场,让政府、私企甚至国际伙伴都能共享这些通信资源。提案截止日期是8月13日,业界巨头如SpaceX和洛克希德·马丁都已摩拳擦掌。这步棋下得精妙,利用商业创新降低成本,但太空通信的挑战不容小觑——信号延迟和宇宙辐射干扰仍是硬骨头。成功了,它将开启太空探索的新纪元;失败了,可能让多国合作项目陷入前所未有的尴尬。

●SpaceX多线并进:海底捞星舰,星链直连商用,黑屏2.5小时

SpaceX本周上演了一出深海寻宝记:他们在墨西哥海岸约11.5海里(约21公里)处,打捞起星舰第六飞的13号助推器(B13)尾部残骸。这段残骸去年11月因发射塔故障被迫水上着陆,在海底躺了整整8个月后,被一艘名为LB Jill号专用起重船拖回布朗斯维尔港。

图片
图片

▲残骸上33台猛禽引擎大多保存完好,清晰展示了着陆燃料箱(Landing Tank,用于回收阶段的专用储罐)和液氧罐冰过滤器(Ice Filters,防止冰块堵塞管道的装置)的内部结构——这些细节平时藏在星舰不锈钢壳之下,难得一见。

为什么大费周章去捞?SpaceX没给出官方解释,但业界猜测包括收集工程数据(分析海水腐蚀对材料的长期影响)、履行环保义务(清理潜在海洋污染物),以及保护敏感技术(猛禽引擎涉及美国出口管制的机密设计)。去年,他们也从海底捞起过类似残骸,并据此优化了星舰的防水涂层和回收算法。这次打捞不只是一次回收行动,更像一场实地「尸检」,帮助工程师理解超重型助推器在极端条件下的表现。想想看,星舰目标是载人去火星,这样的数据能直接提升未来任务的安全性。

图片

▲另一边,SpaceX星链项目喜忧参半。他们与T-Mobile正式在美国推出直连手机服务(Direct-to-Cell Service),结束了今年beta测试阶段。这项技术让普通手机能直接连上卫星,通过LTE网络(4G技术的核心标准)实现通信,无需地面基站——特别适合荒野徒步或偏远乡村。目前只支持短信,但SpaceX承诺年内扩展到低带宽数据,比如简单浏览网页或发送位置。整个星座已部署600多颗卫星,不仅覆盖T-Mobile用户,还扩展到Verizon和AT&T,甚至远达新西兰、日本和澳大利亚。

可就在商用喜讯传出之际,星链却遭遇全球性中断,长达2.5小时。服务突然瘫痪,用户抱怨信号全无,细节虽未公开,但很可能源于软件漏洞。这不是第一次:星链星座虽覆盖广,但易受太空天气影响。中断虽短暂,却影响了数百万用户,包括应急服务和偏远医疗。直连手机如一场通信革命,让无信号区成为历史——想象在喜马拉雅山顶发条微信求救,多神奇。但这次中断如当头一棒,暴露了卫星网络的阿喀琉斯之踵:单点故障能瞬间崩盘。SpaceX需加强冗余设计,否则下一个BUG,可能不再是2.5小时那么简单。

图片

●日本H3升级版试射:瞄准Q3首飞

▲本周,日本航空宇宙探索机构(JAXA)在种子岛宇宙中心完成H3-30变体火箭的静态点火测试,引擎咆哮了25秒,验证了从组装厂房移动到推进剂装载的全过程,包括推力矢量控制(通过调整引擎喷嘴方向来控制火箭姿态,像汽车的方向盘)。新版H3摒弃了传统的固体助推器,改用三台LE-9液氧液氢引擎,让火箭更轻更简洁。首飞定于2025年第三季度,搭载的载荷包括研究恒星形成历史的仪器、紫外线天空观测设备,以及测试空间碎片清理的技术——比如利用大气阻力和太空缆绳捕获(Space Tether,一种像钓鱼线一样捕捉碎片的装置)。H3升级版像日本官方火箭的一次减肥手术,甩掉固体燃料的包袱,提升了灵活性和环保性。但在美中主导的太空竞赛中,JAXA步伐还需更快。

图片

●蓝源月球着陆器喷涂就位,萤火虫传输管测试蓄力

蓝色起源首席执行官Dave Limp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蓝月亮Mark 1(Blue Moon Mark 1)月球着陆器的最新进展:▲中部模块在佛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完成喷涂泡沫绝缘层(一种像海绵一样的材料,用于隔离极低温,防止液氢燃料蒸发)。这个模块主要是液氢燃料箱,加上四个较小的液氧罐,组成了着陆器的核心。整个着陆器大小相当于阿波罗登月舱,但采用了更先进的低温推进剂(需要极低温度储存的燃料,能提供更高推力)。蓝源计划今年内用新格伦火箭发射Mark 1到月球,但新格伦的第二次试飞(搭载NASA的ESCAPADE火星任务)可能延至年底,时间表如同走钢丝。蓝色起源的缓慢节奏常遭诟病,但这种步步为营或许能避免SpaceX激进式的爆炸风险。蓝月亮项目就是光头贝旗下蓝色起源的月球赌注,硬件进展稳健,但时间紧迫——如果新格伦拖后腿,整个Artemis货运计划(为月球基地运送补给)都会受影响。这也反映了私营商业航天在NASA大棋局中的角色:不是创新者,就是拖油瓶!

图片

▲萤火虫航天(Firefly Aerospace)最新展示了蚀影号火箭(Eclipse)的传输管(用于将液氧从主燃料箱泵送到引擎,每秒输送近1.8吨低温液体)的结构测试进展。这项测试在德克萨斯州Briggs测试场进行,确保管道能在高压下不爆裂。

图片

蚀影号是萤火虫航天下一代火箭,搭载米兰达引擎(Miranda Engines,一种可重复使用的液氧煤油引擎),目标是年底前组装Antares 330的第一阶段,并在2026年实现首飞。该火箭是萤火虫为应对中型商业载荷市场而开发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定位于 Alpha(阿尔法)小型火箭与未来重型火箭之间的中级产品。被视为该公司迈向稳定盈利+重型发射布局的关键一跃,也是其从「太空创业公司」向「系统航天企业」过渡的转折点。随着Starlink、亚马逊Kuiper等星座计划的兴起,中型火箭势必成为美国商业航天企业的战略要地。当前市场,中型火箭(如猎鹰9号)发射价格虽低,但客户需等待拼载排期;而小火箭虽灵活,但单价高。蚀影号火箭若能提供 「5吨以上可用运力 + 快速响应 + 成本中位数」的方案,将拥有强大吸引力,尤其对政府战术航天任务与商业星座客户。最近美国国防部已表达对非ULA、非SpaceX的第三发射商需求,蚀影号正好位于该体量区间。萤火虫若能在快速战术发射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将获得关键的军方背书。

●Astra引擎重生,iRocket借壳上市

▲阿斯特拉航天公司(Astra)本周发布了Rocket 4火箭引擎的测试视频:慢动作展示启动序列,焦点是新设计的燃烧室。这款引擎基于萤火虫航天的掠夺者(Reaver)引擎(Alpha火箭第一级使用的主发动机,采用液氧煤油推进剂)修改而来,两台掠夺者驱动Rocket 4的第一级。Astra曾饱受财务困境和发射失败之苦,这次测试像是一次重生,旨在证明他们能从过去的泥沼中爬出。

与此同时,纽约初创公司iRocket宣布与一家SPAC(空壳公司用于快速上市)合并,上巿估值高达4亿美元。他们的冲击波号火箭(Shockwave)瞄准小型轨道级发射,追求全可重复使用和24小时响应能力。但公司只有四名核心员工,资金捉襟见肘,竞争对手如火箭实验室早已实现常态化发射。Astra引擎测试如同凤凰涅槃,展现了小公司的不屈;iRocket的借壳上市则像一场未来赌局——航天需要真金白银和团队厚度,泡沫上市易破,真正考验仍在发射台上。

●火箭实验室遭遇官僚羁绊

火箭实验室为运送新一代火箭中子号(Neutron)部件到弗吉尼亚州沃洛普斯岛发射场,申请了临时解决方案:抛锚牵引(一种古老的航海技巧,用锚链拖拽船只通过浅水道)。岛屿周边水道浅薄,只在低潮时可用,公司已获准疏浚,但必须等候美国陆军工程兵团批准。原计划9月起,第一批火箭硬件将交付,包括火箭阶段组装,而今很可能被迫推迟。中子号火箭目标是快速响应发射,但基础设施瓶颈成了绊脚石,就像所有商业航天新势力一样,火箭实验室也被被联邦机构各种拖累。当市场新势力遭遇官僚旧体制,明暗角力不可避免。

图片

●中国新势力重启

中国商业航天势力悄然按下了重启键。▲天兵科技近日完成天龙三号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台就位演练,这不仅是流程彩排,更是一种实力重启——去年6月突发「脱架起飞」事故,暴露了尾段结构在测试环节的脆弱,如今据称已完成加固整改,静待首飞。截至目前,天兵科技尚未明确公布下一步计划,也未说明天龙三号首飞大致时间。

天龙三号是一款高度仿制SpaceX猎鹰9号两级可复用火箭——官媒称其为「中国第一款对标猎鹰9号的中型液体燃料火箭」,配备9台液氧/煤油发动机,第一级装配栅格翼与可伸缩着陆腿,目标是助推器重复使用10次。这些配置和设计逻辑,与猎鹰9号大同小异。未来如果能实现规模化复用、稳定回收、快速复飞,有望杀入国际中型发射市场——面对SpaceX、Rocket Lab、Firefly、Relativity这些海外对手,不再只是潜在参与者,有望跻身真正玩家。

图片

就在同期,iSpace星际荣耀也带来了动静:旗下小型火箭双曲线一号(Hyperbola-1)即将重返发射台。▲计划于7月29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搭载的载荷目前仍披着神秘面纱,仅知是「未知卫星」或实验性设备。双曲线一号箭高20.8米,直径1.4米,总重31吨,虽然在全球火箭家族中不起眼,却承载着iSpace雄心:从单纯的一次性消耗品,逐步转型为可重复使用的经济型运载工具。

回溯双曲线一号坎坷历程,这并非它第一次复出。早在2021年,这款火箭在遭遇挫败,第四级未能点火,导致三颗气象卫星报废。2024年7月再次发射失利,加入中国商业固体火箭的失败名单——包括竞争对手天兵科技的动力一号火箭。那次事故后,iSpace进行了全面诊断,优化了尾部结构和点火序列,确保固体燃料的稳定燃烧。如今,这次重返标志着该公司从低谷爬升:不仅仅是修复硬件,更是探索中继飞行(使用多级火箭逐级推进)和部分复用组件(如回收第一级外壳)的工程实践。想象一下,在酒泉戈壁荒漠,一枚火箭腾空而起,不再是「用完即弃」的奢侈品,而是像电动车电池一样,能多次充电重用——这对更在意成本的民营航天来说,无疑是生死攸关的突破。这次重返发射台不仅是iSpace的里程碑,更是民营航天在可重复使用道路上的集体缩影。这提醒我们,在中美太空赛的硝烟中,中国发射商正从模仿者转向创新者——或许,下一次,我们将看到双曲线一号不只是升空,还能优雅落地,重生为太空经济的常客。

图片

●天文大发现:参宿四伴星现身,行星诞生实时抓拍

天文学家利用夏威夷的双子北望远镜,最新确认了Betelgeuse(参宿四,猎户座的一颗红超巨星,直径相当于太阳的700倍)的伴星。这颗伴星亮度暗淡6个星等(天体亮度的对数尺度,数字越大越暗),是一颗蓝白色的原恒星(还未开始核心氢聚变的年轻天体)。他们用斑点成像技术(通过快速短曝光消除大气湍流干扰)克服了观测难题。这是超巨星旁首次发现近距离伴侣,到2027年11月,当它们达到最大分离时,科学家期待更清晰的图像。

众所周知,参宿四正接近生命末期,可能在未来10万年内发生超新星爆炸,届时将照亮夜空如满月。这个最新发现如一出宇宙侦探剧的高潮,不仅解释了参宿四的亮度波动,还为研究红巨星的演化提供了新线索——它提醒我们,夜空中那些看似孤独的星星,往往藏着不为人知的伴侣故事。

图片

同在这一周,智利的甚大望远镜(VLT,由四台8.2米镜子组成的阵列,可独立或联合工作)捕捉到440光年外HD 135344B恒星周围的原行星盘(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扁平盘状结构,行星诞生的摇篮)。▲在盘面中显露出旋转的螺旋臂(像漩涡一样的结构,由重力扰动形成),科学家推测一颗约为木星两倍大小的原行星(还在积聚物质的婴儿行星)正在其中成型。这是首次实时观测到行星形成的证据,借助ERIS仪器(一款高对比度红外成像器,能挡住恒星眩光,捕捉微弱信号)。另一颗年轻恒星V960mon周围的螺旋臂中,也发现了神秘伴侣,可能是一颗褐矮星(质量介于行星和恒星之间,无法点燃核聚变的「失败恒星」)。这些图像就像行星诞生实时抓拍,生动展示了行星如何从尘埃中凝聚——它激发了对生命起源的无限遐想,也让我们反思:我们的太阳系是否也曾这样热闹?

图片

●第三星际访客:比太阳还老一倍

最近天文学家对第三颗已知的星际访客(闯入太阳系的冰冻天体)3I/ATLAS进行了深入观测。它以每秒61公里的速度穿越内太阳系,核心直径估计1到5公里,轨道呈双曲型(意味着它只会路过一次,不会环绕太阳)。来源可能在银河系的厚盘(主平面上下方的较厚层,包含较老的恒星和物质),年龄超过80亿年——比太阳还老一倍。它将于10月29日到达近日点,届时太阳热量可能让表面冰升华,形成显著的彗尾。哈勃和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将在8月提供更多数据,甚至火星侦察轨道器也能瞥一眼。▲3I/ATLAS作为第三个星际访客(继奥陌陌、鲍里索夫彗星),就像一位古老的宇宙游侠,携带着银河早年的化学秘密——它的旅程让我们感慨太空的广阔,也提醒人类,我们的太阳系不过是银河中的一粒尘埃。

图片

●三十米望远镜出走美国,西班牙抢亲

▲三十米望远镜(Thirty Meter Telescope, TMT),这座凝聚美国天文雄心的巨型望远镜,或将出走美国夏威夷,落户西班牙加那利群岛。西班牙政府近日宣布愿出资高达4亿欧元,欢迎TMT落地拉帕尔马岛的罗克德洛斯穆查乔斯天文台,为项目注入新生。TMT原计划建于夏威夷莫纳克亚山,海拔4200米,是全球最佳观星地之一。然而,十年来当地原住民持续抗议,称该地为神圣之山,已有13座望远镜被视为殖民遗迹。项目屡遭诉讼和封锁,推进困难,成本激增。如今,美国联邦预算再传噩耗——白宫提议在2026财年砍掉全部TMT拨款,使其命悬一线。西班牙此时高调介入,提出提供无争议土地、良好观测条件和半价运营成本。拉帕尔马岛虽海拔仅2400米,但气候干燥、光污染少,已聚集13座国际望远镜。西班牙表示将动用国家创新基金,不仅建天文台,也创造数百岗位。TMT团队早在2017年就将拉帕尔马列为备选方案,并完成基础评估。如今项目陷入困局,执行董事承认「已到十字路口」。但这场迁址背后,折射的不仅是地理转移,更是美国科学领导力的滑坡。TMT一旦出走,将让欧洲手握两大全球级望远镜,与正在智利建设的39米ELT并肩,重塑全球天文格局。TMT董事会将于8月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是否接受西班牙提议。按计划项目将于2026年开工,十年完工。在科技与文化的交锋中,TMT成为一面镜子,照见政策失衡、民意张力与国际竞合。这场「出走」暴露深层裂痕。特朗普的太空政策一边喊口号,一边砍基础研究,让TMT摇摇欲坠。夏威夷州长忧虑经济损失,本土活动家则庆贺神山解脱。西班牙「抢亲」会赢吗?美国会反击成功吗?无论如何,这提醒我们:仰望星空,别忘脚下土地与人心。

●太空镜鉴:脆弱与勇气

本周的航天新闻如一幅星空下的镜像,倒映着文明的希望、焦虑与抉择。从NASA的人才危机到Starlink的短暂黑屏,从深海打捞的残骸启示到末日恒星的伴星惊喜,这些事件并非孤立的科技轰鸣,而是嵌入政策、经济和人文的复杂织网。特朗普的预算刀锋可能戳伤太空探索的锐气,却也逼迫美国民众反思效率与长期主义;星链断网虽然令人尴尬,却催生出对更加韧性网络架构的紧迫需求;而一项项天文突破,则持续点亮我们那份对宇宙的原始好奇心——在广袤宇宙中,我们不过是渺小的旅人,却拥有改变命运的勇气。让这些故事成为我们的镜子。在这个不断被扰动的时代,我们是选择退守熟悉的边界,还是勇敢探索星辰的方向?

图片

关键信息索引:

Rocket Report: Channeling the future at Wallops; SpaceX recovers rocket wreckage

Can Blue Origin Land on The Moon This Year? | This Week In Spaceflight

ONE FIFTH OF NASA’S WORKFORCE TAKE VOLUNTARY DEPARTURE OPTIONS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