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两天去看了《聊斋:兰若寺》。
一般来说,我看电影的时候不会掏出手机。
但这部电影,我平均每五分钟就要掏手机确认一下时间。
不不不,不是说电影无聊,而是过于刺激。
我想计算一下自己的剩余血量能不能扛到把整部电影看完。
最后我成功活着出来了。
不过活的并不算很健康。
他成功让我一个遵纪守法的小老百姓体会到了黑道大佬坐了十年黑牢,最后出狱时重见阳光的那种幸福感。
缓了半天我才反应过来:
我刚刚是不是花钱买了俩小时的招商PPT广告片?
《聊斋》是我见过最能烧钱的电影,仿佛被诈骗了一样。
一般电影烧钱,最多就是请最贵的流量明星,跑到新西兰取经,去美国找特效公司当大冤种,再投上十个亿的宣发费。
而《聊斋》不一样,它是一种很纯粹的,“这顿爽完下顿不过了”的那种破釜沉舟式烧钱。
上一个这么破釜沉舟的,是裸聊被诈骗的老刘。
公正地说,《聊斋兰若寺》的画面效果确实很牛。
但是也只有特效牛。
别人都是挑《聊斋》里的一个小故事扩展改编,他直接弄了一个聊斋故事集,一次讲五个故事,用蒲松龄和两个小妖怪讲故事串在一起。
但这些故事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反而一直在左右脑互搏。
大概像是一个绝世剑客拿着细剑去挖矿。
不是不行,而是太艺术了。
离谱的是,这五个故事,四个都有不错的点子,本来可以拿来拍个长篇动画电影。
但追光不要,他们决定把这几个超棒的点子打包一起糊你脸上。
你都不敢想象这些东西拍完整了多好看。
但是,你也不用想象,因为现在已经不完整了,几个点子一个都没拍好。
除了第一个《崂山道士》纯炫技,其他几个故事都把好点子拍成了烂段子。
关键他们这几个故事还不停互扇自己。
《崂山道士》用非常高的技术做了个完全没意义的故事。
然后负责串场的蛤蟆就说了一句“故事不行,才搞花活”。
好好好,好好好,吐槽大会电影版是吧?
第三个故事《聂小倩》刚跟你讲完真爱有多么可贵,能让鬼变成人。
第四个故事《画皮》立刻告诉你婚姻不可信,男人都是大猪蹄子。
这几个单元剧的导演之间似乎根本没沟通过剧本,就是各做各的,做完之后随便编了个蒲松龄在井下给小妖怪讲故事的故事把几个零碎的故事串起来。
最难绷的是蒲松龄在这里干的是阅读理解的活。
每个故事结束他都要给故事做个点评,讲一下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
上一个这么败兴的,还是读书时候阅读理解题关于作者中心思想的参考答案。
这就导致,整个《聊斋:兰若寺》处于一种“很有创意”和“完全没有创意”的量子叠加态。
你觉得它没活,它敢把《倩女幽魂》的故事改到民国,让聂小倩穿旗袍,让燕赤霞拿手枪biubiubiu。
你觉得它能整活,它除了换了背景什么都没干,就完全重复了一遍原版的故事。
书生见女鬼,和女鬼一起被姥姥追,姥姥被路过的燕赤霞给秒了,女鬼和书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看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好像看了什么,但又好像什么都没有看。
其他故事也一样:
提出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点子,在你开始幻想这个点子有多精彩的时候,他告诉你他这点子就是个点子,故事完全照搬聊斋原著,绝对不进行真正有意义的改编。
第四个故事画皮,专门让女鬼在被烧烤之前说了一通谴责渣男的话,又给了女主一个沉思的镜头,我以为它准备来点女性觉醒之类的激进发言。
结果最后还是按照原作来,跑去救出轨的老公了。
啊?那你前面在干嘛?
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最大的疑问就是追光到底在图啥?
已经缺钱到必须要把明年的种子拿来煮的地步了吗?
明明可以拍一个聊斋宇宙,连着拍四部甚至更多电影,但不,我就要一次把这些东西都丢出来。
哎,就是烧钱,就是玩。
本来都是有内涵的故事,精简之后变成了尴尬段子。
总不至于你折腾这么大一圈就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技术实力很棒棒吧?
他们要是学网飞,搞一个《爱、死亡与机器人》的项目,就说自己是命题作文搞了五个小短片,然后把这些故事放出来。
很大概率会像当年的《大鱼海棠》一样让人欢呼,希望他们把这些长片做出来,拉到新的投资。
正好五个故事五种风格,测试一下市场反应,看看大家到底喜欢什么,后续投资起来更有侧重点。
但他们把这个应该用来测试市场的东西丢到了大屏幕上收你电影票钱。
那这几个故事你难道还能再拍一遍?
结果现在票房快要创下自己历史新低,都快要把自己招牌给砸了。
只能说,当务之急,还是下载反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