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程琦8月1日报道:今天上午,上海市新闻办举行通气会举行《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管理办法》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相关制度的情况介绍和解读新闻通气会,记者从会上获悉,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已进入全面冲刺阶段,计划于2025年底前按期实现先行启动区封闭运行。
高水平打造对外开放新平台
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管理局副局长吴群峰介绍说,根据《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商务合作区在综合保税区、海关监管区和口岸限定区域管理制度基础上,叠加特定封闭区域人员跨境流动便利化政策措施和商务服务功能,将“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制度从货物向自然人拓展。
商务合作区规划面积约0.88平方公里,东临浦东国际机场,南接上海东站,东侧区域为先行启动区。到2025年,完成商务合作区先行启动区封闭验收,商务合作区基本功能落地运行。到2028年,实现商务合作区全域封闭运作,完成重点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到2030年,全面建成商务合作区。
未来,商务合作区将围绕便利国际商务交流的新平台、服务资源要素汇聚的新载体、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节点这三个发展定位,着力培育便利国际商务交流、服务高端国际会展活动、提升培训服务质量三项核心功能,高水平打造对外开放新平台。
高标准创建制度型开放新高地
目前,商务合作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三项基础性制度发布。《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管理办法》为指导商务合作区开发建设、运行管理提供法治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监管暂行办法》为保障人员、行李物品和货物等便捷高效管理提供制度支撑;《国家移民管理局关于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通行管理规定(暂行)》为保障中外人员自由交流交往提供制度支撑。
商务合作区允许全球各国持有效邀请的受邀人员,免办签证等入境许可进入,一次入区可停留30天并可申请延期。境外人员可叠加适用口岸签证、过境免签等政策,从商务合作区进入上海市区或境内其他地区。境内人员可通过办理通行凭证入区。对入区境外人员携带的合理自用物品给予充分便利,仅开展安全准入和动植物检疫监管。对境内人员携带需复带出区的物品,入区前可便捷登记,出区时凭登记信息快速验放。对进出境及进出区的货物,海关参照综合保税区政策管理,享受保税、退税及相应免税政策,区内保税货物自由流转。区内商业服务企业采购的国内物资,采用卡口登记模式便捷进出区。
高质量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依托政策优势,商务合作区将为企业全球化布局提供全链条服务。在国际商务领域,支持企业便捷汇聚全球商务人士,开展商务洽谈等活动,便利外国机构举办涉外展会,运营设备仪器进口享受免税,支持开展医疗器械、航空服务等领域的专业培训。
跨境研发方面,支持企业开展保税研发、展示交易、跨境电商等业务。区内正规划建设高标准科创研发载体,聚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支持企业与国际研发团队进行高效的跨境协作,开展技术开发、实验测试及成果转化等业务。
专业服务领域,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专业人才按规定提供会计、金融、法律、咨询等服务。作为外商独资医院扩大开放的试点区域,支持引入高水平国际医疗资源。同时支持离岸贸易等跨境业务,拓展企业增长新空间。
高品质建设高度便利的国际商务载体
目前,《商务合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获批,通过强化空间设计与功能布局的协同,打造互联互通空间体系促进东西片区链接、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高水平、高品质地规划建设国际一流商务合作区。
商务合作区设施建设包括科创研发基地、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产业载体,以及会议会展中心、商业文化综合体等配套设施,提供住宿、餐饮、文体等一站式服务。
此外,商务合作区还着力提供全流程多语种服务、国际化民航服务、便利化网络服务、高标准医疗服务,并支持境外银行卡、移动支付、现金支付等多种支付场景。
下一步,上海将持续深化政策创新突破,完善便利化服务保障,推动商务合作区为高水平开放和“五个中心”建设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