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消息称,日前,美国白宫放风称特朗普愿意与金正恩重启对话,推动半岛无核化,但紧接着,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的妹妹金与正48小时内2次强硬表态,直接给美韩的外交努力泼了一盆冷水。
金与正在文章中明确回应美国对朝接触意图,为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的潜在互动定下基调。整体来看,她主要谈到了3点:
其一,金与正切割了“特金私交”与国家利益的捆绑。
她强调,尽管金正恩与特朗普有一定私交,但并不能代替两国关系,国家利益不容裹挟。这一表态直指美方可能借“特金会”施压朝鲜让步的企图,划清公私界限。
其二,金与正毫不妥协地指出,拥核是朝鲜立国之本,也是其在大国博弈中捍卫主权与话语权的核心保障。
她以“没门”一词直接回绝美国希望朝鲜弃核的幻想,凸显平壤在此问题上的绝对立场。
其三,金与正也并未完全关闭谈判大门。她称朝鲜对接触持开放态度,但前提是美国必须尊重朝方主权和利益,暗示若美方调整策略,对话仍有空间。
紧接着第二天,金与正再次发声,这次她将矛头对准韩国,痛批首尔政府的示好是“一厢情愿”,甚至用“白日做梦”形容韩国邀请金正恩参加APEC峰会的提议。
这两次谈话彻底暴露了朝鲜对美韩的极度不信任,也让外界看清半岛局势短期内难有转机。
作为金正恩最信任的助手,金与正的身份让她的言论格外有分量。她不仅是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副部长,更被外界视为朝鲜的二号实权人物。
她与金正恩从小在瑞士留学,兄妹感情深厚,甚至被称为金正恩决策的“最后防线”。由她出面表态,相当于向世界宣告:这不是普通的外交试探,而是朝鲜的最高决策。
其实,朝鲜的强硬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多年积怨的结果。
过去三年,韩国前总统尹锡悦推行亲美政策,不仅重启大规模美韩军演,还允许美国战略核潜艇停靠釜山,甚至派无人机闯入朝鲜领空。
这些行动彻底激怒了平壤,去年金正恩直接修改宪法,将韩国正式列为“敌国”,并永久切断朝韩之间的公路和铁路连接。这意味着朝鲜从法理上否认了民族同源的共识,彻底关闭了对话窗口。
尽管韩国新总统李在明今年6月上任后试图缓和关系,比如暂停边境广播并得到朝鲜的同步回应,但7月初美日韩在济州岛附近的联合军演,尤其是美国派出可携带核弹的B-52H轰炸机,再次踩了朝鲜的红线。
金与正直指韩国“本质未变”,恰恰点破了问题的核心:韩国始终是美韩同盟中的从属方。李在明虽想改善关系,但韩国外交决策受制于美国是不争的事实。
这种依附关系决定了,只要美国不改变对朝战略,李在明的任何努力都难有突破。
目前来看,要打破僵局,李在明或许需要展现更大魄力,比如效仿文在寅2018年直接跨过军事分界线访问平壤,用行动证明韩国的独立意志。
但现实是,只要美韩军事同盟存在,朝鲜就永远将韩国视为美国的“前哨站”。在这场死局中,李在明能打的牌其实少得可怜。
美国的处境同样被动。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试图通过拉拢朝鲜在中俄后院打入楔子,但朝鲜早已看穿这套把戏。
历史教训历历在目:利比亚弃核后卡扎菲政权崩溃,伊拉克轻信美国承诺却遭战争,朝鲜绝不会重蹈覆辙,不会成为“第二个乌克兰”,试想一下,俄乌冲突之前,如果乌克兰没有自我销毁核武器,俄罗斯敢动手吗?
更何况,朝鲜发展核武器的根本原因就是美韩的军事威胁。只要美国不解除制裁、不停止军演、不提供安全保障,任何对话都是空谈。
朝鲜的拒绝,本质上是要逼美国拿出实质性让步,而不是让韩国充当传话的“中间人”。
说到底,半岛僵局的根源在于美韩数十年的失信政策。
从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后美军长期驻韩,到1994年《核框架协议》后美国拖延能源援助;从2003年伊拉克战争引发朝鲜安全焦虑,到特朗普在新加坡会谈后单方面加码制裁,这些历史伤痕让朝鲜对美韩彻底失去信任。
而金正恩的强硬立场,正是对美韩长期施压的最直接反击。
当然了,朝鲜也开出了与美韩谈判的价码:解除制裁、撤走驻韩美军。这招以攻为守,直接把球踢回美国脚下。
要知道,对这位热衷“表演”的总统而言,与金正恩的会晤本身就是“收视率保障”。无论谈出什么结果,只要两人握手拍照,就能包装成“缓和半岛局势”的政绩。
此外,这种接触还能牵制中俄、敲打日韩,甚至为诺贝尔和平奖攒素材,他要的或许不是实质成果,而是头条效应。
未来局势走向已清晰可辨。
朝鲜将继续以核武为盾牌推进经济发展,前段时间平壤频繁展示的“战术核武器”和新型导弹就是明证。
而美国在2025年这个政治敏感年份,更可能选择“冷处理”——既不会取消制裁激怒国内鹰派,也不敢真逼朝鲜撕破脸。
双方最可能的剧本是“谈谈停停”:特朗普或许会争取一场象征性会晤,朝鲜则借机要求部分制裁松绑,但核心问题注定无解。
这种“假动作博弈”里,真正受伤的或许是韩国——李在明政府一边被美国当枪使,一边看着朝鲜核武库日益壮大,战略焦虑只会愈发深重。在大国博弈的牌桌上,手握核弹的朝鲜,显然比很多人想象的更难对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