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签署全球关税协议不久后,白宫高层对中国的态度有了显著的变化。从一开始的威胁中国不要进口俄罗斯的石油,到如今称赞中国为一个伟大的国家,这样的转变令外界感到震惊。那么,这样的态度变化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实际上,早在去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就曾直言不讳地指出,与一个强大的俄罗斯相比,西方更害怕一个强大的中国。他在接受前福克斯主持人塔克·卡尔森的采访时提到,俄罗斯的人口仅有1.5亿,而中国则高达15亿,且中国的经济每年以超过5%的速度增长。这一切表明,中国的潜力无比庞大。普京所言似乎具有深意,他甚至还将中国称为“第一大经济体”,这样的话语表面上是在赞美,但实际上也透露出了一种警惕。在审视美西方对中国态度的历史演变时,我们不禁要问:除了意识形态的分歧,是什么让美国和西方国家对中国保持如此敌视的态度?
从两个角度分析,其中一个是中国自身媒体的视角,另一个则是外媒的观察。我们重点来看看国外媒体的分析。香港媒体《南华早报》指出,西方对中国的敌视实际上源于一个重要的事实: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功与美西方历史上所倡导的进化理念并不完全一致。在俄罗斯选择“休克疗法”的那个历史阶段,中国则站在十字路口选择了改革开放,采取了双轨渐进式改革的策略,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香港媒体还提到,西方一些精英人士的傲慢是另一个因素,他们从未真正深入研究过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治理机制,常常片面地认为威权体制会一成不变。然而,实际上,那些真实了解中国的人,如基辛格,最终都成为了中国的朋友。西方对中国的敌视不仅源于对意识形态的对抗,更为深层的原因是西方失去对“西式中国”的主导地位而感到的不安。这种不安表现为心理焦虑,并伴随着强烈的妖魔化倾向。《南华早报》也引用了挪威官员的观点,强调与其遏制、对抗,不如保持警惕并参与其中,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
那么,外媒对此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分析了近十年来美西方对中国态度的变化,尤其注意到美国在这一过程中极力塑造“中国是威胁”的舆论形象。确实,中国的崛起对美国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正如挪威官员所言,通过对抗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同时,半岛电视台指出,美西方国家恐惧的根源在于南方国家的崛起,尤其是中国带领南方国家的崛起。众所周知,西方资本的积累依赖于全球南方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代。历史上,各个国家的原始资本积累几乎都是通过三角贸易等手段实现的。因此,西方对中国崛起的焦虑不断升级,正如近期苹果和三星等大型企业将工厂迁至越南所表明的那样,这体现了西方希望将工业生产迁移到其他工资较低的亚洲国家的焦虑,但这却又面临员工培训和产业链转移的高昂成本。而美国尤其迫切希望中国的工人能够降低工资,以便获得更低廉的劳动力。针对中国的经济战和军事威胁,归根结底也是出于这样的考量。
除了失去廉价产业链的焦虑外,还有对中国技术升级的高度不安。资本主义的崛起曾依赖于“割韭菜”的模式,而这一模式的终结自然使得西方感到焦虑。以LNG技术为例,一家德国公司尽管只有130名员工,却能年赚上亿欧元,说明技术垄断所具有的巨大价值。这使得西方国家感到恐惧,因为拥有核心技术的国家能轻松获利,欧洲国家之所以能“躺平”同样是因为“祖上”曾经的繁荣。但如今,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电动汽车产业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在芯片技术上也在快速发展中,给西方的技术垄断带来了巨大冲击。
那么,特朗普的态度又如何变化呢?从鲁比奥逐渐退出美国决策舞台,贝森特逐步登上风口浪尖,可以看出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态度正从对抗走向局部合作。特朗普与全球盟友的关系也显得日益微妙,尤其是在与印度的合作中,印度的强硬态度令特朗普感到不满,尤其在涉及对俄罗斯能源的进口时。尽管特朗普曾赞扬印度是“好朋友”,但印度的坚持让他感到愤怒,认为这是对西方盟友关系的背叛。总体来看,特朗普对中国的敌意正在减弱,原因在于他意识到与中国的对抗未必能带来可观的利益。在技术和经济层面,美国对中国的依赖加大,尤其是在稀土领域,美国也非常需要从中国进口。所有这些因素促使特朗普不得不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
综上,中美关系既复杂又微妙,两国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大国,均应致力于维护稳定与良好的双边关系。希望未来能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实现双赢的局面,推动全球贸易的稳定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