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源县东峡乡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节点,境内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是湟水上游最具江南风格的生态之乡,素有“海藏咽喉”之称。但因山大沟深、可开发土地不足等原因,导致产业发展渠道狭窄、难以持续,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群众增收渠道狭窄。自2023年成功申报省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项目以来,东峡乡以“强村、富民、惠农、新风”为目标,深入思考“干什么事?改什么革?创什么新?解决哪些问题?”,按照“小项目撬动农业大发展、小切口解决农村大问题”的思路,以探索健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村庄变景区+产品变礼品+民房变民宿+农民变股民”的农村“六变”机制为主线,全力激发农村资金资源资产动力活力,多维度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人”的省会西部近郊生态游目的地。
ntent="t" yb-mpa-mark="mark-style-text" style="margin-bottom:0px">制规划促发展 生态价值持续转化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将高质量编制发展规划作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湟源率先完成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实用性”规划编制工作,并首个编制完成乡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GEP)报告,绘制“一廊(东峡河生态廊道)一线(109 国道风景线)一片(高山森林康养片)多核(一村一品)”的发展蓝图,围绕培育壮大“浪山浪水浪河滩”旅游品牌,细化明确8个村的发展模式和支撑项目,有力整合6000万元省级农综改专项资金、3563.45万元行业领域资金,并撬动500万元社会资本,分3年实施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改善乡村治理等4大领域52个项目,探索“规划引领,一次性设计、分步(部)实施”、生态旅游价值转换等机制,带动辖区8个村集体经济连续三年快速增长,实现全部“破十”,群众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万元。
ntent="t" yb-mpa-mark="mark-style-text" style="margin-bottom:0px">化生地为熟地 土地资源加快变现
将“盘活、流转、统筹”作为主要路径,有力回答农村“空心化”形势下耕地“由谁种”“怎么种”的问题,依托本地特色品种,采取集体项目资金入股、第三方托管运营、收益按比分红的运营模式,投资实施石崖庄村车站露营地、新民村渔家等一批特色旅游项目,以完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为前提,引入第三方入驻开发,有力盘活了村集体和农户闲置土地。其中,仅石崖庄村车站露营地就带动17户农户流转15亩荒地,通过土地流转协议方式实现户均增收3500元,就近吸纳20名群众务工人均月增收4000元,同时带动村集体增收10万元,年综合收益达27万元以上,实现村集体、企业、农户“三赢”目标,2024年石崖庄车站露营基地被评定为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成为西宁周边乡村旅游打卡“新地标”。
ntent="t" yb-mpa-mark="mark-style-text" style="margin-bottom:0px">变空房为“凤巢” 闲置房产不断盘活
围绕解决村集体资产闲置、资产收益不稳定等问题,加强对本地棠梨茶等特色产品的开发应用,建立“种、采、加、销、游”一体化产业模式,做到了全乡4处闲置资产全部盘活。如,在灰条口村,由村集体经济成立“湟源石寨小江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全村资源开发,2023年投资200万元建成棠梨茶展示中心,2024年投资300万元将村内闲置幼儿院盘活打造村萝卜“产学研”实践园,投资170万元将村内3处闲置宅基地盘活打造河湟特色民宿,投资60万元扩大40亩棠梨茶种植面积,通过“集体+公司+农户”的模式,塑造了“又土又洋”、极富本村特色的小产业体系,带动18户群众流转12.42亩土地增收0.28万元,3户农户以有偿退出宅基地方式增收15万元。同时,通过委托第三方开展产品包装推介,提高棠梨茶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效益,茶叶年销售额达8.5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5万元以上。
ntent="t" yb-mpa-mark="mark-style-text" style="margin-bottom:0px">立“民风”树“新风”,基层治理更有保障
分三年推动辖区8个村党群服务中心和“四微”“五治”建设全覆盖,通过打造“微阵地”,培育“微组织”,做实“微服务”,开展“微活动”,以“党建+”为引领,有机完善“网格+警格”联动、“一核四访五联”等工作机制,通过编制完善单元“小网格”强化基层“大治理”,实现服务“零距离”,确保“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小事不出格、矛盾不上交”。如,在下脖项村通过组建政策宣传队、纠纷调解队、困难帮扶队、民俗文化队、村貌美容队等“6个一”服务队,调动党员骨干、志愿者等多元力量参与社会化服务,有效解决了基础服务能力弱、方式单一、劳动力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以灰条沟村为试点,与湟源县农商银行和移动公司签订协议,建立“道德积分银行”,拓宽“积分制”和“爱心超市”内涵,鼓励群众对不文明行为进行随手拍并上传系统获取积分,在湟源农商银行手机银行APP兑换贷款利率、授信额度等金融服务优惠,引导广大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并借助县农村信用社体系被全县推广,灰条沟村成功创建省级乡村基层治理示范村。
ntent="t" yb-mpa-mark="mark-style-text" style="margin-bottom:0px">育农民为乡才,人才培训更加精准
针对农村致富带头人缺乏、农民就业技能不足等问题,充分发挥辖区在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方面具有的交通、环境等方面优势,将提高群众培训后就业能力作为首要目标,精准对接本地和周边农家乐、露营地和基建项目较多的实际,探索“需求清单+课程菜单+师资库”精准培训模式,创新“课堂+田间+云端”教学场景,系统实施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和管理服务人才高质量培养工程,2023至2024年间共培养生产经营、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农村管理和“三乡工程”人才260人次,实现“培育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乘数效应,为乡村振兴培育了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
ntent="t" yb-mpa-mark="mark-style-text" style="margin-bottom:0px">强基础描细节 农村建设向美而行
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以“微投入、微建设、微整治”为思路,把美丽宜居村庄作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的切入点,突出湟水河沿岸和109国道沿线,从完善道路、污水等基础设施入手,用3年时间提升乡村道路27.28公里,治理重点河沟道10.6公里,提标改造农村污水处理站4座,在重点养殖村建设人畜分离养殖小区1处,将下脖项农家乐、大黑沟景区、响河马牙蚕豆采摘园、石崖庄车站露营地、新民村“渔家乐”等景点串点成线、串珠成链,打造成景色秀美、令人向往的东峡风光带,构建农村人居环境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治理常态化的工作格局,为游客提供可玩、可赏、可学、可购、可住的目的地,以生态招徕人流,以生活招揽人气,真正让人气聚起来、带动消费火起来。
通过实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东峡乡村庄环境、产业发展、干部思想、群众表现有了大变化,农文旅产业有效融合、快速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更加持续,基层向心力不断增强,民风社风更加优良,群众增收渠道更加稳定,一些急难愁盼问题有效解决,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党建引领、生态优先、和美善治、共建共管的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