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以色列总理宣布,伊朗的核能力已被彻底摧毁,然而紧接着白宫传出的消息,却狠狠打了他的脸。根据美国的评估,伊朗的核研究能力最多只是遭遇了短暂的打击,估计仅仅几个月时间。与此同时,金砖国家也在25日就伊以冲突发表了意见。那么,伊朗的核设施到底受到了多大影响?金砖国家又对这一事件持何态度?
令人颇感有趣的是,美国和以色列对于这一事件的表述与伊朗方面的说法完全不同。美国和以色列一致认为,他们的军事打击已经摧毁了伊朗的三大重要核设施,几乎让伊朗永远无法再利用这些设施进行核能研究。以色列总理更是满怀自豪地表示,伊朗再也不用指望重建这些核设施,当然他还补充道,如果伊朗敢于重建这些设施,以色列将毫不犹豫地再次出手摧毁。这种兴奋情绪让人觉得,似乎是以色列的导弹和轰炸机亲手将伊朗的核设施夷为平地。
特朗普对此也显得异常高兴,他不仅认为自己摧毁了伊朗的核设施,且更为重要的是,伊朗在袭击后同意了停火协议,这成为他上任以来的第一大外交成就。虽然这一成就同样是以武力为手段达成的,但至少特朗普还是通过外交手段与其他国家沟通过。而这也正符合美国一贯的外交策略:当谈判无效时,就用武力解决问题,而战后的谈判则可以轻松展开。回顾二战时,日本一度在中国战场上坚持不退,直到美国投下原子弹,才不得不妥协。特朗普此时大概也未曾料到,自己仅通过一次军事打击便促成停火协议,这一结果可能超出了他的预期。于是,特朗普毫不犹豫地暗示,可能放宽对伊朗的制裁,甚至还敢许下许多大胆的承诺。
然而,特朗普和以色列总理的兴奋没能持续太久,白宫的爆料令局势发生了转折。根据白宫知情人士透露,美国的官员对这次军事行动的评价是,伊朗的核能力只会受到短暂几个月的影响,并未遭受全面摧毁。这一消息无疑让特朗普和以色列总理感到非常尴尬。就在他们还在庆祝“胜利”时,媒体却曝出了截然不同的消息,给他们的“战果”泼了一盆冷水。
接下来,美国的国防部和白宫接连发布声明,坚决否认媒体的爆料。他们重申,伊朗的核设施已经被完全摧毁,根本不可能恢复使用。然而,伊朗方面的回应则更加引人注目。伊朗声称,自己的核设施并未遭受严重损坏,甚至在核设施遭袭前就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美国即将发动袭击的消息。伊朗方面迅速将重要核材料转移,从而避免了任何损失。此外,国际原子能机构也报告称,袭击后,伊朗核设施周围并未检测到核辐射。这意味着伊朗的核原料仍然完好无损,完全可以继续进行核研究或核试验。
与此同时,金砖国家会议发布了一份关于伊以冲突的联合声明。这份声明代表了金砖国家所有成员的共同立场。声明首先明确指出,伊朗遭到以色列袭击,认为此举违反了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声明中将此次事件定性为以色列对伊朗的侵略行为,这也表明金砖国家对于此次冲突的本质看法。接着,声明呼吁国际社会通过对话与外交途径来缓解伊以冲突,推动和平解决。这一表态无疑揭示了金砖国家的处理方式——通过谈判和对话化解纷争,避免冲突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金砖国家成员中不仅包括了多个中东国家,还涵盖了一些南美和非洲国家,其中包括中国和俄罗斯。因此,声明中自然带有浓厚的“中国色彩”,毕竟作为金砖国家的创始成员,中国一直在该组织中占据重要地位。接下来,声明对核设施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明确表态,认为以色列和美国对伊朗核设施的袭击违反了国际法。声明指出,战争中不应将核设施作为攻击目标,更应保障核设施周围民众的安全和健康。这一观点直接批评了美国和以色列的行为,也反映了金砖国家对于核战争的强烈反感。
声明的最后部分,对战争中伤亡的平民表达了慰问,并为死者致以哀悼。从6月13日以色列袭击伊朗以来,伊朗的死亡人数已经超过六百人,而以色列方面的死亡人数也有四十多例。虽然伊朗在战斗中占据一定主动,但其目标始终不是民用设施。这段话显然是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关注战争给无辜民众带来的巨大损失。
最后,声明还表示,金砖国家将继续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全球和平与稳定。同时,声明也提出,应当在中东地区建立一个无核区。这一提议无疑是在对伊朗提出挑战,因为作为金砖国家的一员,伊朗是否会接受这个提议,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声明最后强调了对话、谈判和交流的重要性,并表示金砖国家将持续关注伊以冲突的发展。尽管双方已达成停火协议,但国际社会对于冲突是否真的终止仍持怀疑态度。事实上,国际社会对这两国的警惕并未因此降低,毕竟美国在外交中常常采取强硬手段,而以色列也因其在加沙地区的行为备受争议。因此,尽管战火暂时熄火,但中东地区的动荡局势依然没有平息。这片资源丰富但又充满风险的土地,依旧是全球安全的重大隐患。
信息来源:
- 美白宫和国防部强烈反驳有关美未能摧毁伊朗核设施说法——央视新闻
- 国际原子能机构:尚未报告伊朗遭袭核设施辐射水平升高——央视新闻
- 金砖国家关于伊朗领土遭受军事打击后中东安全局势升级的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