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产品”首先要从回归正常的容积率开始,据统计,目前开发商手中容积率2.0以下的在售地块,占比从23年的27%,猛升到今年3月的44%。
容积率=地上总建筑面积÷用地面积,它影响建筑密度、绿地率、交通、采光、噪音、人口密度等,是住宅居住品质的核心指标,没有之一。
容积率通常在土地出让时就是规定好的,这个下降的趋势背后体现的是地方政府对低容积率的鼓励,比如郑州去年年底开始,要求中心城区新编住宅项目容积率不超过2.5。
1.5–2.5的容积率,被广泛认为是理想的宜居范围,而在2020年以前,大部分一二线城市出让土地的项目平均容积率都在2.5以上,像成都重庆、武汉长沙、深圳广州,几乎都在3以上,下高速进入绕城公路后,两边都是密密麻麻的百米高层。
你说这些城市地少人多,偏偏远处大片大片的绿地和农田,很多楼盘卖出去也没多少人住,所以高容积率不是没有土地,而是政策导向与地方政府利益诉求的牺牲品:
中央要压低房价,地方政府又要土地收入,最后的平衡就是在城郊大量建高密度住宅,“城郊+高密度”控制了面积单价,而高密度带来的高项目总售价,又保证了高土地出让价值。
中央和地方都实现目标的结果,是牺牲了居住品质,是地产企业不会做“好产品”的根本原因。
而到了地产下行周期,一切都变了,从限制房价过快增长,到“稳房价”,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思路就是“提升居住品质”,通过提高住宅性价比来“稳房价”。
容积率每降低0.1,意味着同样面积的房子,绿地率增加约1%、楼间距增加约2米、日照时间增加约15分钟……,同样房价不同居住体验,实际上是稳房价下的变相降价。
降低容积率,是今年5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第四代住宅标准相关的一系列市场反应之一。
以之前热议的层高不低于3米的标准为例,各地的标准又在这个基础上加码,比如规定有中央空调和地暖的层面不低于3.15米。
十几年前,开发商为了升高房源售价,有很多赠送面积和“偷面积”的做法,后面都因为不利于控制房价而被政府叫喊,才形成了市场上千篇一律的“90平米伪三房”。
但现在又全部放宽,比如放宽立体绿化平台、阳台占比上限,大量的露台赠送面积,很多项目还有两户共享公共休闲平台。
比如对平层高厅的放宽,可以在大平层做出近7米挑高厅。
以前的住宅设计要求就像“螺丝壳里做道场”, 购房者对住房设计的要求被迫退化到只求“南北通透、户型方正”这种底线,小三房房型的次卧基本上是被牺牲掉的,厨房卫生间也太不被重视,地产商将仅有的产品亮点堆砌在客厅主卧,房子只发挥了一半的居住舒适度。
现在,在更低的容积率下,户型面积和得房率都会提高,同样的面积就能让每一块空间都发挥应有的功能,也更容易做出更舒适的房型,拥有更合理的动线和更多的收纳空间。过去在少数大平层豪宅才配有的设计,现在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改善型房源中。
更高的容积率更直接体现在社区公共设施上,像架空层、风雨连廊越来越普遍,地下车库、电梯厅的品质也会不断提升。
除此之外,第四代住宅标准中管道、隔音保温、建筑材料、精装标准、承重墙优化,都是住宅本身品质提升的体现。
现在越来越多的开发商采用现房和“准现房”销售,并不是卖得慢,而是不但要比拼地段配套,更要有“现房显现力”,在开发销售节奏上,就是要等会所、地库、景观、大部分户型都完成后,几乎以实景的方式在销售中呈现,所见即所得。这个销售趋势,也让开发商更重视产品力的打造。
这一系列设计旨在“稳房价”的政策,意外让行业回归“好产品”的时代。
那么,“好产品”时代的房地产行业,存在什么样的投资逻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