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金岸 | 藏在岁月中的非遗絮语

   2025-08-25 kongyu760
核心提示:闪烁的灯火中是否还回荡着父辈哼唱的古老渔号非遗,并非尘封的旧物而是锚定身份与乡愁的符号让我们循着海风与掌心的温度聆听这来

闪烁的灯火中

是否还回荡着父辈哼唱的古老渔号

非遗,并非尘封的旧物

而是锚定身份与乡愁的符号

让我们循着海风与掌心的温度

聆听这来自浪潮深处

时光与匠心交织的悠长回响

我与掐丝珐琅的周末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cxdr.cn/file/upload/202508/25/223347671(1).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第一次见掐丝珐琅是在小区电梯广告里,一个博主站在自家玄关前,指着墙上那片蓝盈盈的装饰笑:“这可是正经非遗手艺。”当时只觉得那颜色亮得晃眼,像把星空剪碎了贴在玻璃上。

真动心思学,是在网络中看到展示掐丝过程的视频。细铜丝在镊子尖弯出弧度,一点点拼出花瓣,再填进彩砂。那双手不像做精细活的,虎口处还有点茧子,却把铜丝捏得服服帖帖。我盯着屏幕里逐渐成形的玉兰花,突然觉得,自己周末窝在沙发上刷手机,实在有点浪费时间,于是我随即便去购买了一些工具和材料。

当我打开材料包,看到说明书印得密密麻麻,光“掐丝”一步就分了五六种手法。打开材料包,那铜丝细得像缝衣线,彩砂装在小玻璃瓶里,倒出来能堆成个小沙丘。我坐在餐桌前跟那根铜丝较劲……想弯个简单的圆圈,镊子一夹,铜丝“啪”地弹开,反复试了十几次,指尖被铜丝勒出红印子,总算弄出个歪歪扭扭的圈。填砂时更狼狈,勺子一抖,蓝色砂粒撒得满桌都是,扫起来时发现,一半都钻进了桌布缝隙。

第二个周末接着来。这次学掐花瓣,铜丝要先在纸板上描好的线条里固定。胶水涂多了,溢出来把铜丝粘成一团;涂少了,刚摆好形状就塌了。我举着镊子的手悬在半空,不敢快也不敢慢,额头上全是汗。一坐就是一天,总算做出片像样的花瓣,对着光看,铜丝的金边衬着粉砂,有几分视频里的意思,更有王婆卖瓜的意思。

每到周六上午,我都雷打不动地坐在餐桌前摆弄它们。铜丝已经用掉了三卷,彩砂也空了五个小瓶,桌布上的砂粒痕迹洗不掉,倒成了特别的花纹。闺蜜十月结婚,我计划着做一幅“喜上眉梢”图做贺礼,用这份来自千百年的传承来表达我的祝福。

其实我到现在也说不出掐丝珐琅的历史源流,分不清什么是“点蓝”什么是“烧蓝”。但我知道,那些被铜丝勒红的指尖,扫不净的彩砂,还有在一个个周末慢慢成形的图案,都是我和这项老手艺打交道的样子。或许这就是传承吧,不用非得站在聚光灯下,普通人的日子里,把这些老手艺接过来,做下去,就挺好。

青岛港 吴素忻

我认识的黑陶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cxdr.cn/file/upload/202508/25/223348761.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初次邂逅黑陶,是学生时代的美术课上,老师将那散发着神秘光泽的黑陶教具带到课堂,瞬间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那如墨般的色泽,细腻的质感和独特的造型,透着古朴与厚重,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

课后,我迫不及待地查阅资料,了解到黑陶承载着悠久的龙山文化,有着“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硬如瓷”的美誉,尤其是那蛋壳黑陶高柄杯,更是制陶技艺的巅峰之作,其薄如蛋壳的胎体、精致的镂孔装饰,让我对古人的智慧和技艺惊叹不已。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各类非遗文化频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黑陶也再次闯入我的生活。我惊讶地发现,如今的黑陶艺术在传承人的努力下,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精髓,还融入了现代的创意与设计。

有的黑陶作品将传统图案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既古朴又时尚的器具;有的则与现代科技碰撞,如黑陶手机音响,让古老的黑陶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我开始关注黑陶的展览,走进黑陶工作室,近距离观看匠人们制作黑陶的过程。从揉泥、拉坯到雕刻、烧制,每道工序都饱含着匠人的心血与专注。我看到一位老师傅,在拉坯时双手稳稳地托着泥坯,随着陶轮的转动,泥坯在他手中逐渐成型,那专注的眼神和娴熟的动作,让我深深感受到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执着。

在深入了解黑陶的过程中,我越发被它的魅力所折服。黑陶不仅仅是一件器物,更是历史与文化的传承,是匠人们匠心精神的体现。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

如今,我会向身边的朋友介绍黑陶艺术,带他们去参观黑陶展览,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上这门古老的非遗技艺。我深知,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关注与支持,只有这样,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才能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我们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日照港  刘小凡

真丝烫花的坚守与希望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cxdr.cn/file/upload/202508/25/223348881.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总有一些技艺如明珠般闪耀,等待着有心人去传承与发扬。真丝烫花便是非遗技艺之一,而我的表妹,成了这颗明珠的“守护者”。

真丝烫花,一种将真丝通过独特的烫制工艺塑造出栩栩如生花朵的艺术。在看到表妹的作品之前,我仅在电视里惊鸿一瞥,对它的了解也只是浮光掠影。

表妹刚毕业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真丝烫花这一手工制作领域,这一决定如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亲戚朋友间掀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觉得这太过虚无缥缈,一份稳定的工作才是女孩子应有的选择。然而,她心意已决,不顾全家人的反对,独自背上行囊,踏上追寻真丝烫花技艺的旅程。

初学时,表妹的手上都会烫起水泡,一个接着一个,看着就让人心疼。这个看似柔弱的小姑娘,却像一颗顽强的种子,在非遗传承的土地上,努力扎根生长。

一次在姑姑家,我走进表妹的工作室,立刻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桌上摆放着各种真丝烫花作品,有娇艳欲滴的牡丹、清新淡雅的兰花、灵动可爱的雏菊……每一朵花都仿佛在诉说着表妹的坚持与热爱。表妹拿起一朵刚刚完成的花,眼中满是自豪与深情,向我讲述着制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功夫不负有心人,表妹的努力有了回报,她的作品在一些手工艺品展览中崭露头角,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甚至有一些商家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

表妹的坚持,不仅让真丝烫花这门非遗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也让我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力量。我相信,只要有更多像她这样的人,非遗的瑰宝就能在岁月的流转中,永远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烟台港 战世英

指尖瓷语: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cxdr.cn/file/upload/202508/25/223349771.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站在陶阳里明清窑作群的青砖黛瓦下,我终于明白为何景德镇的窑火能燃烧千年不熄。

在阊阳书院的拉坯体验区,我第一次触摸到湿润的高岭土。转盘转动时,泥巴在掌心总是不听话地歪向一侧。72岁的李师傅布满老茧的手轻轻覆上我的手背:“要像抱婴儿一样,心稳,手才能稳。”他示范时,指节随着泥坯的旋转划出优美的弧线,转眼间一坨泥巴就化作规整的碗胚。当我的作品终于初具雏形时,指尖残留的泥痕竟让我莫名感动——这是泥土与匠人之间最质朴的契约。

恰逢徐家窑复烧仪式,6000余件瓷坯在松柴噼啪声中接受火的淬炼。把桩师傅胡家旺站在窑前,仅凭吐向窑膛的唾沫蒸发速度判断温度……在窑门开启的瞬间,青花的幽蓝、郎红的炽烈、茶叶末的温润扑面而来。年轻学徒小心翼翼地捧出瓷器时,我注意到他们工装袖口绣着“守艺”二字,这是新一代匠人对传承的无声誓言。

古窑民俗博览区的瓷乐演奏更是让人惊叹,瓷瓯、瓷笛、瓷二胡组成的乐队,竟能奏出《青花瓷》的悠扬旋律。

最触动我的还是在鲇鱼山镇中心小学,孩子们围坐在非遗传承人身边,用陶泥捏塑十二生肖。阳光透过教室窗户,洒在他们稚嫩且专注的笑脸上,那一刻,我看到了非遗传承的最鲜活模样。

离开景德镇时,行李箱里静静躺着我的拉坯作品——一只歪歪扭扭的茶杯。杯底刻着李师傅教我的落款:“乙未秋初学于陶阳里”。

非遗传承的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示品,而是无数双手在泥土与火焰间的接力,是古老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的创造性重生。当我们触摸这些带着体温的瓷器时,触摸的不仅是泥土与釉料,更是一个文明生生不息的脉搏。

渤海湾港 高菲

戏韵牵魂:扎根故乡的非遗根脉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cxdr.cn/file/upload/202508/25/223350351.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在我的家乡东营,有一种声音,它不似海浪的磅礴,不似河水的奔涌,却如一股暖流,蜿蜒曲折地流淌在城市的脉络里,浸润着一代代人的心田——那便是吕剧的旋律。

小时候,每逢村里开戏,奶奶总会早早牵着我,挤进戏台前寻个位置坐下。当台上锣鼓响动,胡琴响起,幕布缓缓掀开,那熟悉的吕剧唱腔便如清泉般流淌而出。那质朴的唱腔,带着泥土的芬芳和黄河水特有的韵味,讲述着家长里短、忠孝节义,也讲述着属于鲁北平原的喜怒哀愁。

工作后,我在远离家乡的城市中,看着霓虹闪烁、各色信息如潮水般涌来……这些喧嚣,似乎总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直到一个寻常的黄昏,车厢里,突然飘出熟悉的吕剧唱段,那婉转悠扬的琴声和抑扬顿挫的乡音,像一把无形的钥匙,瞬间打开了我的记忆闸门:映入眼帘的不再是冰冷的车厢,而是村口的戏台,是奶奶哼唱时微眯的眼睛,是空气里弥漫的家乡味道。

后来,在我得知吕剧成功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既欣喜又感动。这“非遗”的名号,并非只为它贴上标签,而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所有在外游子的归家方向,也激励着身在家乡的守护者们: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根脉,正在被看见、被珍视。

吕剧的韵律,是东营这片土地最清晰的脉搏。它用独特的腔调,记录着黄河口岸的风云变迁,承载着祖辈的生活智慧和情感寄托。这“吕韵”早已入魂,成为我们共同的身份烙印和永恒的精神家园。它告诉我们,走得再远,根永远扎在那片盐碱地上。这乡音,便是我们永不迷航的归途。

贸易集团 燕书凝

落在窗上的“红蝴蝶”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cxdr.cn/file/upload/202508/25/223350171.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我的奶奶,是一个心灵手巧的裁缝,因常年捏针拿剪异常灵巧。于是,便衍生出另一门“副业”——剪纸。

每到年底,奶奶的那一把裁布的大剪刀便被迫“歇业”,而一旁的小剪刀却迎来了“开门红”。我看着那些喜庆的福字、灵动的鱼儿、展翅欲飞的鸟雀,还有我最喜欢的蝴蝶,像变魔术一样从奶奶指尖诞生,心中激动不已。

去年冬天,奶奶从箱底翻出那把小剪刀和一叠红纸。我心头一动:“奶奶,还能剪个蝴蝶吗?贴我窗上。”奶奶有些惊讶,随即笑着答应。她拿起红纸,剪刀再次在纸上跳跃。岁月让她的手微微发颤,我伸出手去抚摸,奶奶却拿起我的手剪下去:“慢点,轻点,和裁布一个理儿,顺着劲儿走。”一只姿态生动的红蝴蝶,在祖孙俩手下重新“飞”了出来。

除夕夜,我把这只特别的蝴蝶窗花,小心地贴在房间的玻璃窗上。城市的霓虹在窗外闪烁,透过那层薄薄的红纸落在地板上。望着这光影,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在胸中涌动。

我忽然明白,奶奶的剪纸技艺,如同她的裁缝手艺,并非高悬的“遗产”,而是源于生活、装点生活的朴素智慧与爱。这份在缝纫机声和红纸屑里浸润过的感知,早已埋在我心底。落在窗上的“红蝴蝶”,是一座小小的桥,连接着奶奶的那双温暖灵动的手。

陆海装备集团 常佳悦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