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历史如影随形,永远无法摆脱那沉重的包袱。然而,当一部电影试图以最直白的方式,还原历史时,却有些人不知廉耻地站出来,试图将它埋葬。电影《731》,这一部探讨人类极端残酷历史的影片,原本凭借央媒的推荐、340余万人的期待,成为了一部值得关心的作品。然而,正当人们期待它将历史的伤痕展现在大银幕上时,命运却给这部电影狠狠泼了一盆冷水。
电影的宣传几乎寥寥无几,唯有一段简短的先导片与导演在采访中的几句言辞,但其中并未展现过多血腥镜头。那只是历史的痛苦写照,是沉重的回忆,而非暴力的渲染。尽管如此,这部电影依然在某些人眼中成了“禁忌”。他们不愿看到这段历史被揭开,宁愿将一切历史的恶行掩埋,假装不曾发生。于是,电影的上映日期被一再推迟,最终被撤档,未来何时能见天日,已无人知晓。
其中的原因并不复杂。早在争议爆发前,就有一位名为短视频博主的男子,信誓旦旦地声称自己是促使电影下架的“英雄”。他站在镜头前,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似乎在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他口口声声说电影过于血腥,不适合孩子观看,甚至讽刺导演和剧组的辛勤努力为“吃饱了撑得”,称电影内容为“不健康”,根本不值得一看。在他的眼里,揭示历史真相,竟成了一种错误,仿佛历史本身就是不该被铭记的罪行。他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对这些“黑历史”的鄙夷,认为让下一代接触这些东西,便是对“中日关系”的破坏。
然而,他这样轻蔑的言辞,既不能动摇历史的事实,也无法掩盖他内心的虚伪。公众的不满如潮水般涌来,大家纷纷指责他的自私与无知。在人们的眼中,他的行为是一种亵渎,是对无数曾经受难者的侮辱。于是,在公众的压力下,这名男子不得不低头道歉,试图以“理性解读”来为自己的言行辩护,但这种“道歉”空洞无物,毫无诚意,网友们自然不买账。
但是,像他这样的人,恐怕并不是唯一。那些在背后操作、冷眼旁观的举报者,往往口口声声说电影“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却从不正视自己心中的恐惧与逃避。这些人不愿看到历史的重现,甚至担心历史的揭示会让他们自觉不安。因为直面历史,意味着要正视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也意味着要承认曾经的罪行。可这种自私的心态却让人愤慨万分。
导演赵林山历时八年,几经波折,终于将这部电影呈现给大众。他的坚持和执着,仿佛是对历史真相的追求,是对曾经三千多万同胞的深沉悼念。为了确保历史的严谨,他查阅了大量文献,走访了幸存者,聘请731博物馆的专家担任顾问,以保证影片每一处细节都尽可能还原真实的历史。影片的制作标准之高,令观众叹为观止。从四方楼的建筑风格到实验器材的逼真再现,从受害者的服装到妆造的细腻,都无不展现出导演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
有人认为影片中的血腥场面令人不适,可现实的残酷远比电影中的场景更加令人发指。731部队曾进行过无数残忍的活体实验,其中许多令人发指的行为,如冻伤实验、人体水分实验、没有麻药的活体解剖等,至今依旧令人发指。所有的这些实验,都建立在无数中国人民的苦难之上。正如电影中所揭示的,这些历史的“成果”竟被日本人整理成了论文,公然用于晋升职务。
然而,至今为止,日本政府依然没有为这段历史的恶行做出任何悔过与道歉。他们在教科书中篡改历史,面对中国人民的质疑,仍然试图掩盖真相。如此的态度,不仅是对历史的无视,也是对曾经受难者的再次伤害。
在这样的历史面前,我们能否选择沉默?如果我们对这段血淋淋的历史视而不见,闭口不谈,难道就能让国家更加强大吗?正是因为有了历史的教训,才让我们更加警觉、更加坚强。那些希望历史被遗忘的人,恰恰是历史的背叛者。
《731》这部电影的真正意义,正是让我们铭记那段痛苦的历史。正如导演所说,这不是为了挑起仇恨,而是为了让后人永远不忘国耻。或许,历史的揭示会让我们感到不安,但只有面对它,才能真正走得更远。
当我们站在这段历史的长河里,我们不应只看见它的痛苦与悲伤,更应从中汲取力量。只有在记住过去的基础上,才能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愿每一位热爱自己国家的同胞,都能勇敢地承担起传承历史的责任,让这段痛苦的记忆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
勿忘国耻,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