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掀起回顾优良家风的热潮,我的家风是什么?好像很模糊。不,其实我家的家风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慢慢熏陶成的。特别是父亲,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他那些脱口而出的农谚和俗语。 自小,父亲为规范我的行为,会说:“细时偷针,大时偷金。”“在家不打人,出外无人打。”意为不能小时候起就有了小偷小摸行为,不能动不动就打架逞英雄,一旦成了习惯就难改了,出了家门进入社会终究会吃大亏栽跟斗。 为了教育我行事处世,约束行为,会教我:“勤睁眼,紧收手,慢开口。”别惹是生非。“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学会隐忍,莫冲动。“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不能“水牛三扁担,黄牛扁担三”老横锯。“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话说得顺,牛肉敬得神。”不言语伤人,要讲道理,要与人为善。 父亲带我劳动时,也不忘用俗语教我:“要得轻,齐脚蹱(跟);要得重,齐鼻孔。”(挑担系绳的长短,长会觉得轻些)“勤汉慢慢挑,懒汉压断腰。”(每担挑轻点,宁可多跑几趟,莫一担太重,反而会累坏身体,失去劳动力,得不偿失)“气力是奴才,去了还会来。”(歇下继续干,莫发懒筋,累不死人,只有懒死人的)。 为了教我学会做事有计划,勤俭节约而不随心所欲大手大脚,会说:“吃不穷,用不穷,算计不来一世穷。”“口吃如山倒,细水能长流”不能“一有就老虎顿,冇得就饿倒睏。”“顾嘴不顾身,屁股吊油筋。”(只顾吃喝,不管衣着,衣衫褴褛冇得形象)“爷有娘有还要自家有”,“亲戚亲义不亲财”。“亲兄弟,明算账。”要靠自力更生,莫蹭亲友。人家找你讨账,就得“有钱将钱,无钱将言”,不可说难听话,还得感谢人家的帮助。这些,还告诉了我们要处理好钱财关系,莫贪不义之财,不要失了分寸。 “一年土,两年洋,三年四年不认爹和娘”。“亲只三代,族有万年”。是教育我们不能忘本,要爱自己的家乡和乡亲族人,搞好睦邻关系。“一粒米也要煮熟了吃”是说不能溺爱孩子,从小要教育好,不放过每一个教育的细节。“不当家不知油盐贵,不生儿不晓父母恩”是教我们学会自立,体会父母的不易,要有担当和责任感。“扁担无捺(两端抵挡绳子的高起部分),两头失塌(挂绳滑溜下去,箩担掉下)”教我做事要牢靠。“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一排篱辣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教我学会团结,吸取众人力量。“人穷失口齿,天干失阴阳”做人也有失算的时候,要发奋改变困局。“家有老,是个宝”。要尊老,善于从老辈人身上吸取智慧。“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要注意里外有别,练好闯荡功夫,出门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要多为别人着想,莫只顾自己享受。要学会灵活机动,随机应变。 在学习、修行、做人诸方面也常用俗语教育我。“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桩冇学到。”“静坐常思己过,闲聊莫论人非。”“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城墙高万丈,内外要人扶”。“人抬人,无价之宝。”“人活面,树活皮。”“人要好伴,树要好邻。”“人要灵,火要空。”“色字高,色字头上一把刀”…… 父亲这些随口而出的农谚俗语好记易懂而且富有哲理,形象而活泼生动,喜闻乐见,使我终身受益。我感觉,父亲就是一本活词典,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如果说我们兄弟姊妹六人长大后能够处身立世,有一点作为,是与父母的口语相传长期教育分不开的。虽说父母还有其他教育方式方法,但记忆深刻的还是这些农谚俗语。沐浴其中,久而久之就在无形中传承了优良的家教家风。 现在,我也早已为人父,在教育儿子时会不知不觉间脱口而出一句农谚俗语,这都是父亲留给我的一点根基。有趣的是,每当言行我有不到之处或过失之时,儿子居然也煞有介事地吟诵一句农谚俗语来对我,扮演起儿子教育老子的角色,让我感到无地之容而又无可奈何。我知道,这都是老父亲传流下来的威力。 (本文为优秀奖,作者单位:大路乡青山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