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尽之旅
The Journey to No End
导演: 陈想
编剧: 陈想
主演: 幸封燚 / 胡昊铭 / 阎三元 / 曾惠 / 张祎曈 / 程浩洋 / 杨国安 / 夜郎凡夫
类型: 科幻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25-07-21(FIRST青年电影展)
片长: 93分钟
采写:电车
深焦DeepFocus 编辑
陈想导演的长片首作《无尽之旅》今日在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进行了
首映,本片主演包括幸封燚、胡昊、闫三元、曾惠与张祎曈。影片设定在未来世界,环境恶化迫使人类将意识上传至数据构建的“新世界”,现实中仅有少数人留下维持存储和电力系统的运转。16岁的少年成启与父亲相依为命。在父亲上传离开后,成启无法忍受孤独的现实生活,遂依循父亲留下的线索,携好友陈让一同踏上寻找失踪多年的母亲之旅。
FIRST评审是这样评价《无尽之旅》:脑洞大开的想象力,上天入地前世今生往生,孩子气的顽皮与老气横秋的颓丧交织在一起的反乌托邦寓言。踏上废土公路,追逐失效的真相,以来驱荡无可奈何的空虚,而“新世界”的画框之中安有未来的净土?
我们在陈想导演启程前往FIRST之前采访了他。采访内容将分两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是根据采访整理的导演自述,梳理了陈想从高中至今的电影之路:从最初的迷影启蒙,到北漂拍广告的迷茫青年;再到毅然从工业体系叛逃,化身为理论的践行者——导演将自述如何把一线城市普通青年的焦虑淬炼进科幻外壳,完成个人化的作者表达。
第二部分是导演 Q&A,聚焦《无尽之旅》的制作过程:看一部低成本科幻片如何落地,拍摄途中又经历了哪些奇遇。陈想导演用亲身经验提供了一份低成本科幻片的创作样本:自学特效、手工制作、演员共创、最小单位的机动拍摄——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低成本所带来的自由与快乐。

FIRST入围剧照
导演自述
我的童年和青春期很普通,一线城市小康家庭,一路就正常上学,我们高中的口号是“向衡水中学学习”。 高中的时候非常迷电影,非常迷杜琪峰,可能因为我是广东人。那时大概是2011年左右,当时了解电影的渠道很少,豆瓣非常不成熟,互联网可能就天涯有些帖子,理解电影主要靠买《看电影》杂志。大学时还迷过达内兄弟,后来特别喜欢多梅尔,《超新约全书》《无姓之人》《小英雄托托》这些电影反复看了十几二十遍。但说实话,自从开始拍这部电影后,这种状态不见了。以前挺影迷的,读迷影文章会热血沸腾。拍长片这五年,每年新片只看10到15部。电影完成后最近两三个月才开始补看落下的电影,因为我特别容易受影响。看别人的片子看不进去,一看脑子里全是自己的东西,没什么看电影的乐趣了。

《无姓之人》剧照
我大学是摄影系的,最大收获是掌握了很强的技术能力,能解决剧组问题、养活自己。教育目标是培养职业电影摄影师,体系教你如何进入工业。毕业后我也容易进入工业化项目。但拍这部时用了小作坊式工作模式,与学院不同。工业背景带来两点优势:1) 解决问题能力强;2) 明确知道“什么东西有用”,成本有限时不拍废片。这部电影的废片比就很低,只有两场戏没用。工业背景也给了基本信心,知道如何克服困难、预算如何分配,知道什么钱能看见什么效果。
后来工作了,落差感很大,我大部分时间在拍广告维持生活,很快就能赚点钱过小康生活,但这好像失去了意义。我不愁温饱,基本物欲都能满足,但我干这事真的开心快乐吗?好像不是。我干的是我想干的吗?好像也不对。我发现作为摄影师或做商业项目,那种创作状态完全不是我原本想象中喜欢的样子。所以我想,还是得拍自己的电影。我当时的状态就是做着那份工作,不确定要不要长期做下去,不确定是不是一辈子接着做。24岁的年纪,很自然地面临问题:要去处理那些本以为离自己很远的事。年纪上是成年人,但生活状态处在成人世界和少年世界的边缘。

《无尽之旅》幕后照
拍《无尽之旅》就是想讲我当时真实的心态。最原始的动力是有话想说,憋得不行了,就是想拍一个自己的东西。这个剧本的故事出现得很偶然。有一天我和制片人左奇去打篮球,投篮时突然想到这个故事,回家就开始写。里面的人物设计和关系有很多我自己的投射。2022年粗剪版给很多人看,都说能从这个片看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这让我感觉达到了某种目的。但做片子时很多时候就是卯着一股劲要完成它。从写剧本到现在五年多过去了,现在看它感觉非常陌生。这种陌生不是不熟悉片子(我闭着眼睛都能背所有台词),而是因为我今年9月就30岁了。写剧本时24岁,拍的时候25岁。经历完这件事再看,才发现原来那时我是那样想问题的。
关于那时为什么设置成科幻片,并不是我对科幻类型有特别大的偏好(这答案可能让很多人失望)。主要是我想用一个特别能区分的方式:现实世界是所谓的非成人世界,新世界是成年人的世界。科幻片有这个基础,可以让我真正区分两个世界。现在回看,对这部电影感性上很陌生,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对人际关系的理解都变了。理性上觉得当时太冲动了,拍摄时就意识到文本太冲动。现在对片子最大的遗憾在剧本,当时没特别想清楚就做了。但也是好事,如果不是有那股“这话非说不可”的强烈冲动,可能真不会干这件事。

《无尽之旅》剧照
本科毕业后我工作了三年,然后拍了《无尽之旅》,去年到北大读研了。读研后学理论对我很有帮助。我没有特别丰富的个人体验,不像有些朋友为创作素材把生活过得“艺术化”(他们中有人成功了),但我觉得创作没有生活重要。我的故事源于一段时间内的想法,因生活普通,可能更具共性(但未必惊艳)。理论学习帮助我将生活体察放到更广阔系统里,找到了故事值得讲的信心,也提供了形式外化的方法。学完后,我对已拍内容有了新思考,能将其放入更广系统,因此修改了部分剪辑、特效和声音。更多会用于未来创作。
导演采访
深焦:2022年粗剪版我也看过,为什么到今年才上映?期间经历了什么?
陈想: 主要是我个人的原因。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当时拍摄时甩了一点戏没拍完,2022年您看过的话应该知道需要补拍。但有两个演员出了问题:演父亲的演员三元老师身体查出很大问题,需要休养。他康复后样子与拍摄时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最后也没有补拍他的戏,而是选择了改剧本;主角成启的演员幸封燚当时赶上高考,不能耽误他,所以得等他们的时间。
但最主要的点还是特效太难了,完全超出了我们预期的难度。片子成本很低。我们找过很多人,做得好的团队我们实在请不起,请得起的人做的东西没法看。最后没办法,找到我的朋友梁庄喻担任特效总监。他技术水平非常好,就靠两台电脑,一边做一边教我怎么做。

《无尽之旅》剧照
深焦: 特效您也要亲自上手?
陈想:对,开始学怎么做特效。特效除了最后实现画面,比如新世界上传那场戏,它有非常多的工序:第一步要把所有人抠出来;第二步所有场景元素要单独建模;建模完再一个个渲染;渲染完再合成组合在一起。这里面95%的工序在特效阶段是纯体力活,技术难度不大,但需要极大的耐心,有些画面需要一帧一帧地抠。找有技术的人做这种体力活成本非常高,最后只能自己动手做,不过我做的基本是这种辅助性的工作,我女朋友也帮我做了大量的镜头,主要还是要依靠他们这些更专业的人来完成。
深焦:对于很多想拍科幻题材的新人导演,您这种自己学特效、自己做体力活的模式是否比较有参考价值?
陈想:从制作角度来说,是可行的。另外,我们当时没赶上好时候。去年年底、今年年初我加特效镜头时,发现现在的AI工具非常方便。以前熬夜干三天的工作,现在AI可能一小时就能完成。
深焦:AI输出的质量和您手工做的相比如何?
陈想:其实是足够的。它做完后你可以去修瑕疵。当然,直接让AI生成完整影像,目前生成的东西还是与实拍的东西有很大差别,但让它做一些很小的元素就很好用。比如还是以一家人上传吃饭那场戏举例:远处有很多山,每座山都有动态,树也有动态。以前的办法是在建模或渲染软件里一点一点做动态。现在我可以把建好的树模型放到绿底上,交给AI,给它非常简单、小、精确的任务:只做这一棵树的动态。它做好后,再用传统办法手工合成到片子里。它做得非常好,不只是快,比我们自己做的质量还要高很多。

《无尽之旅》剧照
深焦:片中有大量空城的画面,让人联想到疫情期间。影片的创作跟疫情有关系吗?
陈想:它是在疫情期间拍摄完成,后期大部分也在疫情期间。一方面,疫情确实给创作带来很大阻力,包括剧组差点拍不下去的情况,这些都是客观、无法逃避的。另一方面,我刚才说的陌生感,也因为写剧本时疫情还没来。这几年经历了疫情这种巨大公共事件,对每个人的心态、认知方式、交往方式都有很大影响,我自己也被改变,所以看它有陌生感。再者,这电影能完成某种程度上要感谢疫情。不是疫情,那些空城镜头不可能拍出来,清场成本在预算内是无法实现的。换句话说,它留下了一些疫情时期独特的影像,我觉得挺有意思。
深焦: 为了压缩成本,电影里有很多纯手工的东西,比如那辆车、剧院里搭的景等等。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陈想:当时挺依赖直觉的。写剧本时脑子里会有画面。看到制片或美术提供的选择时,会有明确直觉判断对不对。这次很幸运认识了美术侯宗戬。之前找过电影学院体系的美术,他们觉得以目前预算不可能完成。侯宗戬很厉害,他也是《椒麻堂会》的美术,他是央美公共艺术背景,做雕塑相关。传统电影学院美术是先画图、建模、找特道或3D打印做出来,修改麻烦。他有极强动手能力,想法天马行空,能直接做出来给你看,不对马上就能改。这次电影能完成很感谢他,以后肯定都和他合作。他脑袋特别天马行空,让我进入导演最舒服的状态:只需要做验收。他有海量想法,有些可能不靠谱或太飞,但更多的是真的很惊艳,导演只需要甄别就好。

《无尽之旅》剧照
深焦: 这部戏里哪些美术设计让您印象比较深?
陈想:那几部车肯定是,包括成启背的那个包,样子很特别。侯宗戬说可以做得不一样点,在科幻片里有合理性又能联想到其他东西。还有他设计的家里的空间、剧院场景。在剧院里搭出一个家的想法本身不特别,但他当时在沙发后面立了一面假的布墙,上面画了个窗户,空间一下就特别了,人物性格和空间感都成立了。我觉得在片场,除了演员,最重要的就是摄影和美术。这次搭配很好:侯宗戬想法多;摄影师王晴(我本科同班同学,合作七八年了)执行能力超强,默契到我看一眼她就知道我要干嘛,非常能把控现场进度。一个想法多、一个动手强,这种搭配让我拍得很舒服。
深焦: 很多天马行空、执行难的部分都在上传后的科幻世界。刚刚提到上传后吃饭那场戏大家印象最深。
陈想:对。但那场戏本来是在一个场景实拍的。如果在绿幕拍,后期不会做那么久。实拍时出了很多问题:剧本里这场戏应该有12分钟,现在只剩3分多钟,信息量很大。拍摄那天场地协调出了问题,演员也多。最可怕的是摄影师发烧38度来不了。那场戏拍得很艰难。拍完第一反应就觉得可能坏事了。小成本科幻片预算能支撑的科幻场景本就少,这场戏在剧本里非常重要。但拍砸了,补拍成本太大不可能。只能基于素材重做:把整个背景换掉,新画一些人物盖在原人物上,把原人物抠掉,重新搞这场戏。

《无尽之旅》剧照
深焦: 有些动画感的纸片人角色的出现,质感很不一样。聊聊这几个人物设计是怎么想的?
陈想:前期就想好了,这里要感谢一下造型指导李文硕,她当时给了我很多不同的方案。灵感来自一些游戏设定:进入新世界后需要选择形象,就像游戏皮肤有不同价格,充钱与否形象差异巨大。基于这个,思考了这个世界里最没钱、最有钱的人应该什么样,中间有多少可能性。结合剧本的一家人人物关系和背景,跟造型、美术设计了每个角色3-4种形象方案,最后在白板上组合,选出最协调的12个人拼在一起。
深焦:美术方面还有一点也让人印象深刻,他们吃的压缩饼干很像《雪国列车》里的蟑螂块。
陈想:对。这体现了现在拍科幻片的优势:以前需要大量设定来解释特殊物品(如《雪国列车》专门有一节车厢展示蟑螂块生产线),现在则可以利用已有的成熟设定。电影时长有限,与叙事无关的设定无需解释,观众看到压缩饼干自然能联想到科幻背景下的生存食品。

《雪国列车》剧照
深焦: 字幕显示取景地很多,看来堪景花了很大功夫?
陈想:这是小制作的优势,加上我个人摄影师背景。剧组非常机动灵活,有时只开一辆车,带着摄影助理、两位主演、录音师,五个人就能去一个地方拍。
深焦: 看到合适景就下来拍?
陈想:对。传统制片计划(几点到几点在哪儿拍)太机械且风险高。广阔环境下,定点拍摄会错过沿途风景。小剧组开车边走边拍,看到好景就停,不会错过任何东西。公路部分约一半镜头是这样完成的。

《无尽之旅》幕后照
深焦: 怎么结合剧本?到点觉得适合某段戏就拍,还是按剧本顺序?
陈想:剧本初稿有硬性设定,但勘景后为保留随机性,拿掉了许多。剧组小到五人一车时,可以和演员现场商量:“故事里你们走到这里,会发生什么事?”现场创作,确保符合整体剧本框架,剪辑时再安置。城市的主要拍摄地在重庆,北京也有部分场景,公路部分在西宁出发,经大柴旦、德令哈、东台吉乃尔湖、俄博梁、冷湖周边拍了很多,最后到敦煌。
深焦: 这片很适合在西宁FIRST放。
陈想:对。21年第一次勘景下飞机时正好是FIRST影展期间,他们在接机,挺巧。
深焦: 影片的画幅一直在变化,是有特意设置的吗?
陈想:这是开拍之前就想好的,画幅收缩过程中,除了男主,其他人都在收缩,男主是压在画幅上的。设计源于故事本身:男主出发时希望生活有更多可能性,但旅程后,他在脑子里预设的不切实际的东西被堵死,看似要回到预设的“长大-工作-成人”路线,选择在变窄。画幅缩窄象征世界变小、可能性减少、路变窄。主角(投射了我自己和部分观众)可以被排除在外,但这只是“可以”而已。今年看到《还有明天》也用了画幅变化,但不一样:我的男主不受画幅缩窄限制。
《无尽之旅》剧照
深焦: 结局设定很惊艳,让前面梦境中的多次选择有了一个合理解释,暗示那些可能不是梦而是真实发生过的?
陈想:对。但在叙事策略上,这是一种形式(如“一日囚”或重复叙事),服务于想表达的内容。形式本身不新鲜。
深焦:配乐也挺有意思,是怎么创作的?
陈想: 配乐是漫长的battle。作曲很有才华,本科电影学院作曲两年后出国学习,随后就一直在欧洲工作,她能够用很快的速度给我一些不同的想法,我只需要做导演应该做的“验收”工作就好了。
深焦: 演员们好像不是纯素人,都有过一些表演经历?
陈想:都有。首先还是考虑费用,有经验的演员可能受公司约束。还得感谢深焦帮忙发招募令。陈让(主角朋友)是演员朋友介绍的,见面聊感觉就是角色本人。成启(主角)找的最久,我坚持找16岁以下演员,我相信年轻演员只能演自己,当时面了约100人。选择幸封燚的过程很有意思,我没见过他,没看资料,他看完剧本和人物小传后,以成启的口吻写了三篇日记。看完日记就定了他(后来发现挺帅)。阎三元(父亲的演员)是从深焦招募令找来的,根据成启的感觉找合适的父亲演员,他经验丰富,近年平遥/FIRST都有他演的电影入围。曾慧(母亲的演员)是我本科拍短片就合作过的,写时就定了她。易宇(诗人)的演员程浩洋也是之前合作过,他本职是喜剧演员,即兴表演非常好,写剧本时就想着他写的。老丁是非职业演员,是我的老师,生活中认识的,感觉很合适这个角色。小茉(老丁的妻子)也是从深焦招募令来的。朱正(老头)的演员最难找,上年纪演员表演大多都有程序化了,最后选的是纯素人,他是老年时装模特,形象出彩。张祎曈(女孩)也比较有经验,她和幸封燚一起演过《拜拜,拜拜》,也是类似的关系,当时幸封燚介绍的,觉得合适就定了。

《无尽之旅》剧照
深焦:之后要拍什么故事?有成熟的想法吗?
陈想:目前同步在做两个项目。吸取《无尽之旅》的教训,这次都计划与编剧合作。起点仍基于个人体验,但希望提升文学性,也需要理性视角平衡我的过度投入。其中一个项目更具体些,核心是我想拍一个纪录片导演与他的拍摄对象之间的故事。主演之一也是这次《无尽之旅》里的阎三元老师,这次跟我们一起来FIRST,所以这次去FIRST会顺便拍些戏份,场地他们已经搭好了,群演也是现成的,我自己要是想翻拍这么一场戏,那可老贵了。(笑)
深焦: 这次去FIRST,除了拍新项目的素材,有什么期待?
陈想:坦白说之前没怎么去过竞赛类影展,虽然拍过两个获奖短片,但都因事错过领奖和QA。我特别怕QA环节,除了QA和酒会,我都不知道在影展要做什么。关于获奖的话,今年是大年,强片多,能入围被看见已经很知足。电影拍完,就让它以自己的方式面对观众吧。问什么答什么,答不了就坦诚说不知道。至少去了能把新项目的部分素材拍了,为下部片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