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蔚,一个美丽旺盛的名字。沂水县城以西35公里过摩天岭便进入夏蔚境内。这里是沂蒙山区腹地,高山环绕、林果遍野,晏婴崮、透明崮、姜家崮挺拔秀丽,夏蔚河、甄家疃河、王庄河纵横期间,四季分明,风景怡人,风调雨顺。这里是2000年前的晏婴故地,这里有百年大樱桃。这里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创建地。是《大众日报》创刊地。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这里山寺庙宇、民俗文物遍布,自古便是风水宝地。
夏蔚名字由来一说因境内有夏蔚河周边林木茂密,夏季,河中芦苇葱郁,景色蔚然成观,故名"夏苇",一说南宋时期夏姓人士最早在此居住成村,后演变为今名“夏蔚”。名称已久不知何时最早出现。 夏蔚西村有一块清光绪年间石碑,记录夏蔚王氏历来,其中有“吾王氏出自太原,派於琅琊,厥后遷於沂水城南関关,自明季復遷于沂西七十里夏蔚荘”。1939年大众日报创刊号头版左侧写明“總發行處夏蔚”。夏蔚"作为地名,自形成至今基本未变,但行政级别从村落逐步提升为镇。
夏蔚在明清时期已形成较大村落,因地处山区要道,逐渐成为区域中心。民国以后夏蔚原村庄人口地域规模变大,需分治管理逐渐分成了4个村庄。根据《沂水县志》、《沂水县地名志》记载。民国初期夏蔚为单独村庄已经初具规模,为沂水第四区驻地。1944年夏蔚南峪村、荞麦山后村从夏蔚庄分出成村。1953年,夏蔚又分成夏蔚东村、夏蔚西村、夏蔚后村。荞麦山后村并入夏蔚东村。由此原夏蔚村庄区域划分为夏蔚东村、夏蔚西村、夏蔚后村和夏蔚南峪村4个村庄至今。
在行政区划上夏蔚一带在清代属沂水县西南乡。民国时期1939年前区境为沂水县第四区。1938年底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在王庄成立,根据抗战形势需要,行政区划时有变更,1939年成立夏蔚乡民主政府。1944年,沂水县解放后,成立沂中县夏蔚区。1953年为沂水县第十三区。1955年10月复设夏蔚区。1958年3月撤区建乡,为夏蔚乡,同年9月沂水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夏蔚被划入夏蔚公社也称为卫星公社。时任夏蔚公社书记王恒全带领夏蔚人民整山治水,成为全国典范。1959年月3月撤销卫星公社称谓,复称夏蔚公社,1963年又复设夏蔚区,1971年复设夏蔚公社,1984年撤社设乡。1985年建夏蔚镇。西部从夏蔚分出成立高庄乡。2001年王庄镇并入夏蔚镇,至此夏蔚镇区域东至摩天岭与崔家峪镇分界,西与高庄镇相连,南与院东头镇毗连,北与沂源县为邻。全镇总面积151平方公里,现辖16个社区,51个行政村,1.6万户,5.38万人,G342国道横贯东西,曹姚路纵贯南北,交汇于镇驻地。
地名用字常因书写习惯或文化水平差异出现同音替代。在沂水及周边地区的方言中,"夏蔚"的发音与"下位"高度接近,尤其是口语快速连读时。部分早期记录者可能依音记字,误写为"下位"。建国后推广简化字,广泛使用简写或俗字。一些政府行文中曾出现"下位"与"夏蔚"两者混用情况。导致部分报刊、文献或地图记录混乱。1958年3月沂水县委行文中称“下位乡”,1958年4月沂水县委行文中称“夏蔚乡”,1959夏蔚公社党委书记发言中有“夏蔚公社”又有“下位公社”,可见二者常常混用。
中国在80年代开展全国地名普查,对历史遗留的同音异写地名进行统一规范。沂水县"夏蔚"的正式名称由此确立,淘汰了"下位"等非官方写法。《沂水县地名志》中夏蔚名称经沂水县人民政府进行审定批准为标准地名。"下位"是“夏蔚”在特定历史阶段因方言、行政记录或印刷问题产生的非正式写法,并无特殊含义。一些人对此存在疑问。故记之,以正视听。
(大众新闻记者 杜辉升 通讯员 王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