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环抱的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一场跨越千里的“组团式”帮扶正在改写这片土地的发展轨迹。当东部地区的教育专家站上三都的讲台,当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常驻三都水族自治县医院带徒,当农业专家团队扎根水乡田间改良种植技术,这样“集团作战”式的帮扶模式,聚焦三都教育、医疗、产业、人才等重点领域,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帮扶体系。“组团式”帮扶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更通过“造血式”帮扶机制,增强了三都的内生发展动力,有效助力三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教育提质:特色教育精准“育人”
“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2022年7月,张淑芬积极响应国家中组部等八部委“组团式”帮扶的号召,主动报名参与教育帮扶事业,跨越千里,来到三都,担任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一职。
张淑芬与电商班学生的合影(三都水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来到三都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乡招生,第一次真真切切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山里的孩子太不容易了。”张淑芬说,相较于发达地区,三都山区孩子的生活让张淑芬感慨万千。一到学校,她便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开展招生工作,2022年,学校新生超过700人,让她欣喜不已,她相信只要努力,大山的孩子一定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我们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重点。”张淑芬说。面对职校师资力量薄弱、招生困难等“痛点”,张淑芬带着帮扶团队迎难而上,让帮扶教师站到适合的位置,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所长,带动所有教职工,她说:“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张淑芬与帮扶教师谈心谈话(三都水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今年是张淑芬到三都开展帮扶的第三年,这三年的时间里,她先后带领两批“组团式”帮扶团队聚焦地方产业、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建设等方面,精准施策,全链式助力学校教学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2023年11月17日,三都黄埔骑师学校在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中等职业学校挂牌成立,新增了全省唯一一个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少数民族特色马术运动)专业,培养服务地方特色产业的专业人才。
“膝盖压住马鞍,保持身体平衡,脚也得向下压,踩脚是踩到三分之一,腰挺直、小腿放松……”训练场上,教练正在为三都黄埔骑师学校的学员们讲解如何与马沟通、备马、马术等基本知识和动作要领。
三都赛马城马术实地教学现场(三都水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教练的悉心指导下,我们越来越熟练了,希望学成之后,自己能参加比赛,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水乡赛马文化。”学员石洪婷说。
在张淑芬的带领下,学校以教学为中心,联合课程、竞赛与科研,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形成课、赛、研、师、教等方面协同系统发展,全面推动教学高质量发展。2024年,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中等职业学校斩获贵州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级竞赛16项、国家级竞赛5项,更在“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中实现国际赛项“零”的突破。办学成效显著,帮扶工作硕果累累。
赛场合影(三都水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张淑芬只是众多“组团式”帮扶教师中的一个代表,同一时期加入这支跨越山海的帮扶队伍里的张小翔,带着他对教育的热忱,到三都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工作,担任三都水族自治县高级中学校长一职。
“来了这边之后,感受到这边教育环境的不同,好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都想逃离家乡。我来了以后就告诉我们老师要用心用情开展教育,让学生感受到家的关怀,从而在学业有成之后,回来建设家乡,让三都发展越来越好。”张小翔说。
张小翔和学生合影(三都水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在张小翔的带领下,三都水族自治县高级中学修订完善了教学常规管理、学生管理等规章制度,制定了学校的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做好线上教育资源建设,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学生特点的特色发展之路。三都水族自治县高级中学荣获2022年教学质量进步学校、黔南州一般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估二等奖、黔南州美育(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2023年6月,完成省级特色示范性高中申示复评验收工作;2024年,作为黔南州代表参加全省劳动技能大赛,获得3个赛事项目一等奖及团体一等奖。
医疗升级:群众“近享”优质服务
2024年底,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介入诊疗领域传来喜讯:心血管内科成功实施首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微创手术,这一里程碑式的成果标志着三都自治县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为县域内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以前这类患者必须转诊上级医院,现在在本地就能进行治疗,既免去患者长途跋涉之苦,又能大幅降低医疗费用。”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院长吴术红说。
2024年6月,吴术红接过了“组团式”医疗帮扶“接力棒”,奔赴黔南州,担任三都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院长。到任后,吴术红立即投入到三都医疗卫生发展及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发展情况摸底工作中,带领团队深入科室“把脉问诊”,以“强二甲、创三级”为目标,结合三都当地医疗卫生发展水平、新院区发展规划、群众就医需求等,针对性地制定了人才培养、科室建设、医院管理等方案及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
“吴院长来了之后,制定了‘日讲月考’的学习计划,我们科室他都是亲自出题和阅卷,并根据每一个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现场教学。通过一年的学习,我们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提升”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骨科副主任何先游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吴术红及其他“组团式”医疗帮扶专家成员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围绕“强专科、育人才”目标,亲手主刀并指导本地医生开展新技术“理论+实操”的培训,实现了多项“零的突破”。
吴术红在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示教(三都水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来帮扶的这些专家都是‘手把手’地指导我们,我通过努力取得了资格,现在可以独立地完成这个心血管的介入手术。”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内二科副主任王健说。
以问题为导向,在“组团式”医疗帮扶专家的带领下,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还完成了新一轮的学科细分建设,神经外科和骨科的分科、消化内科和呼吸与危重症分科、泌尿外科和普外科的分科,新增精神科、介入导管室、儿童康复中心等特色科室。
“我家娃娃今年7岁,在儿童康复中心这里治疗有三个月了,这里的医生都很好、很有耐心。”患者家长韦女士说。
学科细分使医生专注于特定领域,提高对复杂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据悉,2024年以来,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向县外转诊量同比下降12.09%,群众就医便捷感显著增强。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做实紧密型医共体,完善重点专科和‘五大中心’建设,利用3到5年的时间,打造3个以上区域重点学科,积极创建三级综合医院,推动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吴术红说。
农业增效:科技激活发展“引擎”
2025年7月23日,在三都水族自治县普安镇水晶葡萄种植基地,由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三都县农业农村局有关专家组织开展的水晶葡萄现场测产活动传来喜讯:经专家组实地测算,当地示范种植的优质水晶葡萄品种最高亩产突破6000斤,品质和产量得到“双提升”。
专家在葡萄基地测产(三都水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今年的葡萄品质还可以,像这样品质的葡萄拿去街上零售约五块钱一斤,老板来现场批发两块七到三块,价格还可以。”水晶葡萄种植户李五四举起一串果品较好的水晶葡萄介绍,脸上堆满了笑容。
2022年“组团式”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农业专家帮扶团队深入调研,为当地量身定制“水晶葡萄产业提升计划”,提供种苗优选、科学栽培、病虫害防治等全链条技术支持,彻底打通产业发展的“堵点”。
“咱们这个叫单幅的连棚避雨模式,这个骨架比较坚固,有抗风能力,有柔韧性,再一个是有避雨的功能。”中央科技特派团专家田淑芬说。
得益于“组团式”帮扶专家的技术支持,当地葡萄种植大户韦正彪家种植的100多亩水晶葡萄今年迎来大丰收,特别是安装了避雨棚的10多亩水晶葡萄,果品更是让他喜上眉梢。
葡萄园安装避雨设施(三都水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避雨棚整了10多亩,目前从它的外观、口感、糖度等看来是非常成功的,还有成熟度都提前了一个礼拜左右。”葡萄种植大户韦正彪说。
据了解,自2022年中央科技特派团“组团式”帮扶专家帮扶三都以来,建立了“特派团+科技服务员+种植户”的结对帮扶机制。13名国家科技特派员带动36名本土农技人员,累计开展培训448人次,着力攻克种植技术瓶颈。
“三都水晶葡萄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近几年来,我们在中央科技特派团的帮扶下,从科技赋能、品牌创新,还有销售渠道这三方面来提升我们的水晶葡萄产业发展,2025年预估产值突破5个亿,覆盖5万户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三都水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潘洪涛说。
群众忙着采摘水晶葡萄(三都水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深入山间,示范葡萄枝丫修剪;蹲守田间,手把手教农户蔬菜移栽;走进茶园,讲解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山间田头,躬身为农。中央科技特派团的专家们以脚步丈量土地,用技术浇灌希望,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陈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