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难”
是如今上海不少车主
面临的共同问题
不过很快
一种全新的车库即将投入使用
位于静安区的
上海首个竖井掘进地下智慧车库
经过两年多的施工
目前已完成建设
有望在6月底迎来试运营

这座竖井智慧停车库
共建有两个竖井
单个开挖直径达23米
深度达50.5米
共有地下19层
可以提供304个车位
可停放轿车、SUV、商务车等多种车型

这座地下智慧车库有何亮点?
存取车方便吗?
车库收费标准如何?
这一模式可以复制推广吗?
远程存取车、机器人代泊车……
平均存取车时间90秒
这座全新的竖井车库位于静安区广延路1055号,紧邻着一座社区公园。在车库的地面上,只能看到几个拉着卷帘门的车辆出入口,周边绿植环绕。而在这片土地的地下,则藏着一座19层的立体智慧车库。

“相当于把一个50米高的楼放入地下,让车辆利用机器设备通过‘电梯’停到地下。”中铁十五局集团上海智慧交通科技公司负责人罗志敏说,车库共有8个车辆出入口,分别配有8台提升机。“每个提升机负责两个车位,相当于‘一梯两户’。”
罗志敏说,相比传统的停车场,竖井智慧停车库的优势在于占地面积小、土地利用效率高。“整个车库地面占地286平方米。相同的占地面积,传统车库大概只能停30辆车,我们现在能做到停304辆车。”

车辆停在车库内
在这个地下19层的车库里
如何实现高效地存取车?
中铁十五局集团上海智慧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运维工程师姚士坤介绍,他们提供了三种方式:现场操作、远程存取车、AGV搬车机器人代泊车或代取车。
车主选择现场操作,只需将车开到车库出入口停好后,点击一旁屏幕上的“存车”按钮,按照指引操作,就可实现停车。取车同样可以在屏幕上完成。

记者在现场实际体验,完成一次取车大约用时100秒,车辆在出库时就已自动完成转向,无需再进行倒车或者掉头等操作。
“根据车辆所在楼层不同,存取车时间也有所不同。如果车停在最底下的19层,取车约120秒;停在最上层,只需40秒左右,平均存车或取车时间在90秒左右。”姚士坤说。

车内视角,车辆出库时就已车头向外
而遇到高峰期,车主也可以选择通过“铁建智停车”APP 或小程序远程预约取车。
此外,车库其中一个出入口还配备了一台AGV搬运机器人,可以代客泊车,也可以帮忙取车。

记者看到,车主在小程序上选择AGV机器人泊车后,将车辆停至在地面指定位置,即可下车离开。AGV搬运机器人在接收到指令后,便会自动行驶到该位置,利用机械臂将车辆抬起,送到车库入口,再由拉链式传送带将车送入车库。
车主也可以在小程序上预约AGV机器人取车,设置具体取车时间后,车辆会在预约时间将车停放至指定位置。“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解决潮汐拥堵问题,最大化提高停车效率和周转率。”罗志敏说。

AGV机器人搬运车辆
据了解,这座竖井智慧车库即将于6月底到7月初投入试运营。
目前,车库已向公众开放预约登记体验,提供临租、年租、长租三种停车方式,可停放轿车、SUV、商务车等多种车型,可容纳车辆最长5.3米、最宽1.9米、最高1.9米、最重2.8吨。
在租金方面,罗志敏表示,价格将于周边市场持平,第一年优惠后的租金为700-800元/月。
周边小区停车缺口大
已有700多名居民预约体验
在这座竖井车库周边有多个居民小区,不少小区都存在着停车位不足的问题。
“我们经过前期调研,了解到这一区域有的小区建成较早,车位配置相对较少,整体车位缺口约有800个,所以我们选择把竖井车库建在了这里。”罗志敏说。
周边小区的停车问题有多紧张?双休日,小区内,地面所有划线车位几乎都已被停满,地下车库坡道、台阶沿、甚至消防通道都被见缝插针地停满了车。

“小区里找车位太难了,有时候回来晚了,绕好几圈也找不到,最后只能停到马路上,让交警贴单子。”一位居民张女士无奈地说。


随着竖井车库的建成,有望缓解周边小区的停车紧张。目前,已有700多名居民登记体验意向,300多名居民现场停车体验。
记者在采访时,就遇到一位前来咨询租赁车位的居民李先生。在他看来,车库不仅能解决停车难问题,相比传统车库还更省心。“如果把车停到大型的地下车库,找车往往也要找半天。在这个车库,只需要把车停进去就好了。到时候车牌一输,它自动送上来,很省心。”李先生说。
全市第二个同类项目已启动建设
还能复制推广吗?
那么,这样的竖井车库可以在全市进一步复制推广吗?
事实上,同类项目已经在宝山区启动建设。该项目是上海第二个采用垂直掘进技术建设的地下智慧车库工程,建成后能提供200个停车泊位,将缓解宝山中西医结合医院以及周边社区停车难问题。

罗志敏表示,根据不同场地的需求,他们已经在技术上做好准备。
“我们主要根据场地大小、周边需求大小,匹配有两种不同直径的盾构。一个是14米直径的,能开挖约100辆车位的竖井;还有23米直径的,最多能开挖200多个车位。”罗志敏说。
根据上海2023年启动实施的“新一轮停车资源优化民心工程三年行动”,到今年年底,上海要累计创建停车资源优化项目100个,开工建设公共停车位15000个,新增错峰共享停车位5000个,建成示范性智慧公共停车场(库)60个,基本实现本市智慧道路停车场建设全覆盖。

上海市政府参事、同济大学教授余卓平长期关注老旧小区的停车问题。他认为,停车设施的建设应当因地制宜。除了竖井车库外,在一些老小区里,也可以集约利用角落里的公共空间,建设小型的立体智慧停车楼。
“在小区里有这种建停车楼,就可以地面的停车空间腾出来。”余卓平说,现代科技的引入,也望提升停车效率。“比如现在也有自动泊车机器人,你把车停到家门口,搬车机器人把你的车搬到停车楼去,这样位置稍微偏一点,大家也不会觉得有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