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即将被杀害的女孩正在洗衣服,顺手将她宠物猫的皮毛也扒了下来一起扔进洗衣机——如果你看过2023年口碑极佳的科幻电影《火星特快》,一定对这个细节印象很深。电影中,女孩的宠物猫实际上是一只机器猫。
如果真的有这样一种与真猫外表无异,能陪伴你玩耍,又无需喂食、铲屎、治病,更不会半夜跑酷让你睡不着觉,连皮毛都能机洗的机器猫上市,那恐怕会有很多人心动。
当然,以当下的技术水平,制造这样的机器猫还是天方夜谭。不过随着猫越来越受欢迎,猫咪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吸猫”成为全球文化现象,那么在未来我们会如何吸猫?吸什么样的猫?除了吸猫还能和猫如何相处?
从半驯化走向全驯化:
宠物猫的未来进化之路
狗是人类驯化的成功范例,其品种的丰富程度令人惊叹。从娇小玲珑的吉娃娃到威风凛凛的大丹犬,不同品种的狗在体型、外貌、性格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然而猫就不一样了,虽然如今我们也能看到各类品种的宠物猫,但是相较于狗,猫仍然不是完全被驯化的物种。
猫是自愿跟我们生活在一起的。猫的祖先非洲野猫,大约在一万多年前,因为进入了农业社会的人类,在居住地储存粮食滋生老鼠,才被老鼠吸引来与人类一起生活,逐渐建立起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与长期经过严格选育的狗不同,人类并没有给野猫多大的选择权:现代家猫和野猫的基因没什么差别,你家的那只大橘猫回到野外也能很容易地自我生存,人类对猫的自然行为的改变是相当有限的。
有个很有趣的例证:现在的英国法律将猫定义为“自由的灵魂”(Free Spirits),也就是说,家猫无需像狗或者其他宠物那样受到限制不能到处乱跑,造成损失主人也不必负责(编注:我们并不提倡散养猫)。英国法律认为,猫是自己的主人,它是自愿跟人类生活在一起的。
人类之所以没有“完全”驯化猫,是因为人类对猫没什么要求——一万年以来猫的主要任务就是抓老鼠,它能完成这项工作,人对它就没有更多需求了。然而到了今天,工业化社会里的人越来越多的将猫作为宠物看待,我们就能看到各种长得奇形怪状的宠物猫,这就正好是猫走上狗之路——人类对猫咪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必然导致未来宠物猫经历更加深入的驯化过程。
对动物驯化历史熟悉的人应该都知道前苏联的银狐驯化实验。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科学家德米特里·K·贝尔雅耶夫在新西伯利亚饲养了一批狐狸,并且通过严格的人工选择在十代之内就培养出了亲人的狐狸。当然后面的研究发现他的实验实际上是有漏洞的,他一开始买来的那批狐狸本就不是野生狐狸,而是来自人工养殖,之前就经过几十年的选育。
但这却无碍于实验本身的说服力:在现代技术手段的辅助下,人类可以在短时间内驯化出多种多样的动物品种。这就是近期宠物猫行业的发展趋势:培育出更多具有独特外貌和性格特征的猫品种。我们现在就看到了各种长毛,中毛,短毛乃至无毛,大号中号小号的宠物猫,未来可能还能看到类似于狞猫或猞猁的巨猫,或者类似茶杯犬一样可以放在手掌里的微猫。随着遗传学和繁殖技术的不断进步,宠物猫在外观和性格上的差异将变得更加显著,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
事情也有另一面。随着人类城市化的进程,那些没有进入到定制化宠物猫的范畴,在城市里自由生活的家猫们所生活的环境也在变化,也必然会让他们往新的方向演化。一个例子是在斯里兰卡科伦坡,渔猫(一种野生猫科动物)就在努力地适应城市环境。它们利用城市运河系统捕猎,学习如何穿越繁忙的马路。尽管渔猫未被完全驯化,但其行为模式的快速调整(如利用人类设施、避开人类活动高峰)暗示了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例如,渔猫的导航相关基因(如与空间记忆相关的 BDNF 基因)可能在城市环境中被选择性激活,帮助它们建立复杂的活动路线。还比如说城市里生活的流浪猫就演化出了更加复杂的社交策略——在食物密度更高的城市环境中,它们要应付人类以及更多的同类,这就要求家猫们逐渐适应某种意义上的群居生活,而野猫本身是严格的独居动物。
所以,你家养了几只猫,猫和猫之间的关系如何?
会说话的猫:跨越物种沟通的科技桥梁
在许多文艺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会说话的猫,比如《夏目友人帐》中的猫咪老师,它不仅能与人交流,还拥有强大的妖力;还比方说凉宫春日里会说话的雄性三花猫“三味线”——它可是按照宇宙真神凉宫春日的愿望才诞生的奇迹。
当然,在现实世界里大概没有人真的想要会说话,拥有人类心智的猫,就算技术能够达到也是如此,因为这极有可能陷入恐怖谷效应,引发伦理和社会问题。但随着大语言模型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实现猫语与人语的转换并非遥不可及。
在比较近期的未来(比方说五年内),我们或许会看到一种智能(猫)便携设备,它能够实时监测猫的叫声、身体动作以及面部表情等信息,并通过先进的 AI 算法将这些信息转化为人类能够理解的语言。例如,当猫发出 “喵喵” 声时,设备可能会分析出它的意思是 “我饿了”“我想玩” 或者 “我有点不舒服”。同时,这种设备还可以反向操作,将人类的语言转化为猫能够理解的声音或信号,实现人与猫之间的双向沟通。除了语言翻译功能,它还能实时监控猫的生理和心理状态。通过传感器收集猫的心率、体温、呼吸频率等生理数据,利用 AI 分析这些数据,一旦发现异常,便会及时向主人发出预警。比如,如果检测到猫的心率持续过快,设备可能会提示主人猫可能处于紧张或生病状态,建议带它去看兽医。
更激进一些的设想是,为这种设备增加脑机接口技术。脑机接口技术能够读取猫大脑中的神经信号,进一步深入了解它们的想法和感受。例如,当猫看到一个玩具时,它大脑中产生的兴奋信号可以被脑机接口捕捉到,并通过设备传达给主人,让主人更精准地知晓猫的喜好,从而更好地与它们互动。
更精准的培养:基因编辑与定制猫猫
在比较中期(10-20年内)的未来,我们有望看到基因编辑技术代替传统的繁育,为未来的宠物猫培育开辟新的道路,以实现对于猫猫性状的精准控制。
一方面,人们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去除猫身上不好的性状,尤其是目前品种猫中常见的一些遗传病。例如,多囊肾病是波斯猫等品种的常见遗传病,肥厚型心肌病在缅因猫等品种中发病率较高 。通过基因编辑,科学家们可以对猫胚胎中的相关致病基因进行修改,从根源上消除这些遗传病,让猫能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增强猫身上人们所喜爱的性状。比如,喜欢猫但是对其皮屑、唾液中所含Fel d 1蛋白质过敏的人来说(猫给自己舔毛时就会把这种蛋白质涂到全身,所以很多人会认为是对猫毛过敏),可以培养不会引发人类过敏的猫;而钟情于长毛猫的人,则可以强化长毛基因,让你家的猫毛长到直接可以织毛衣。此外,毛发颜色、眼睛颜色等外观特征也都可以通过基因编辑进行定制。甚至,对于一些特殊需求,比如希望猫没有生育能力不会发情(类似于许多无法留种的转基因和嫁接作物),也可以通过基因编辑实现。这不仅可以避免猫过度繁殖带来的社会问题,还能让主人更专注于猫的陪伴功能。
在这些技术实现之后,购买一只小猫或许就像在购物网站上挑选商品一样,消费者可以从一系列预设的 “特征选项” 中进行选择,定制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猫猫。
养猫何必是真养猫:虚拟与仿生宠物的兴起
回到开篇,我们在《火星特快》里看到的那个机器猫设想,在比较远期的未来(20年之后),随着材料科学,人工智能和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制造出外观、触感和行为都与真猫极为相似的机器猫并非不可能。这种机器猫将具备诸多优点,它不会引起人类过敏;无需吃饭、拉屎,大大减轻了主人的日常照顾负担;也不会发情,避免了因发情期猫的烦躁行为给主人带来的不便。它可以通过内置的人工智能程序,模拟猫的各种行为,如撒娇、玩耍、睡觉等,给主人带来与真猫无异的陪伴体验。如果进一步升级,让机器猫具备如哆啦 A 梦般的功能,不仅能陪伴主人,还能在生活上给予帮助,比如提醒主人日程安排、帮忙开关家电等,那它无疑将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得力伙伴。
那电子宠物呢?那也不是新鲜事了。大家或许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电子宠物蛋在小学里风靡一时,两三个按键就能让人沉迷于照顾虚拟宠物的吃喝拉撒。如果现在再发展电子宠物,能想到的点无非是利用更先进的计算机图形技术渲染更加逼真的模型,加入AI让人能够跟你的宠物进行对话,诸如此类。当然,人们未必很想要一只会说话的猫猫,而电子宠物不能摸对很多人来说也是一票否决。
接下来我们看点新鲜的。美国女科幻作家比约德在“迈尔斯”系列中设定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宠物:完全由生物技术开发的“活的”毛皮。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惊悚?但从科学角度来看,并非毫无可能。随着组织工程和干细胞技术的发展,未来有可能培育出一种仅包含皮肤组织的生物结构体,能够自行进行新陈代谢,保持“活力”。人们可以将这种“活毛皮”披在身上,或者随身带着,四处活动,不用担心猫到处乱跑,同时还能感觉到它的温暖,顺滑的皮毛和轻微的动作,仿佛真的有一只猫趴在你的肩头。虽然对很多人来说,这种“宠物”听上去就毛骨悚然,但是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他们就会很心动了——我们不是都见过脖子上挎一条大蟒蛇走来走去的么。
常言道:打游戏最贵的配置没有之一,是朋友。现代社会里人与人越发疏离,物理距离和情感距离都在不断拉大,猫占据了这些空档中的很大一块。市场规律决定了,有需求,就会有供给。
说说看,未来你会期待哪种奇奇怪怪的“猫猫”?
作者:邓思渊
编辑:卧虫
科学审核:麦麦
封面图来源:Unsplash
内文插图来源:Giphy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