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行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国际影视市场的多元化正在加速进程。6月23日,四大产业活动一一上演,汇聚了政策、平台、以及产业一线的专业人士,他们围绕影视内容行业的内容孵化、项目管理、区域联动与国际传播四个关键领域展开深入讨论,并提出了许多前瞻性思考,目标是推动行业迈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跨幕叙事者:IP推荐大会**
本次IP推荐大会可谓是产业活动的重头戏。特别邀请了番茄小说IP授权制作负责人王邵美怡,吉林动画学院的尤云芳与现场嘉宾面对面互动,分享了诸多合作机会,架起了产业转化的桥梁,推动了IP价值的最大化。
**影视行业的未来探讨**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法律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阳子在致辞时指出,虽然行业正在加速发展,但依然暴露出管理体系薄弱、资源整合滞后等问题,亟需以系统化和前瞻性的管理理念来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北京电影学院的李苒则聚焦于AIGC与虚拟拍摄技术,认为标准化应成为影视制作的基础,而创新则是推动行业不断前行的动力。此外,大成律师事务所的姜宇嵘也提到,现行的制度未能充分适应影视项目的短周期和高风险,呼吁制度的革新,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在国际合作领域,泰和泰律师事务所的唐制苾专注于中日影视合拍中的法律障碍,并提出应加强跨文化信任与协商机制,促进更加顺畅的国际合作。
**产业活动:梦享之城与未来可期**
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影视资源推介会于6月23日举行,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罗毅在开场致辞中强调,完善的影视拍摄服务体系对于推动优质内容生产及产业升级至关重要。近年来,上海持续推动机制创新与区域联动,已构建了高效协同的现代化影视服务网络。长三角影视摄制服务合作联盟的秘书长于志庆则分享了联盟在跨区域协拍、资源整合和政策互通等方面的实际成果,并表示将继续推动区域一体化的产业支撑力。
**产业活动:译制为桥·共筑传播生态**
影视译制的传播影响力同样成为本次活动的核心议题。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广播电视局的游海洋巡视员在开场中提到,影视译制正从语言服务逐渐过渡为文化共情的桥梁,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研究室主任冷凇也在主旨演讲中强调,短视频、微短剧等新兴形式正在成为国际市场的焦点,影视作品的本地化表达和精准策划将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姜平则分享了在全球译制体系中的经验,透露该基地已支持52种语言的译制,作品覆盖90多个国家和地区。她特别提到,AI智能辅助译制技术正在提高工作效率并推动质量创新,从而促进更多中国原创作品的全球传播。
**结语与展望**
这场为期两天的产业活动,不仅展示了影视行业未来的潜力,也进一步明确了行业发展的方向。随着技术、法制和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化,影视产业的生态系统正在朝着更加智能化、平台化和协同化的方向发展。对外传播将不再局限于语言的翻译,更是文化的深度交流与理解。
6月24日至25日,产业活动将继续举行,业界精英将共同探讨行业的创新与挑战。对于有意参与的朋友,记得凭借有效证件,抢先体验这一场思想的碰撞。
---
**Q: 如何参加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第三十届上海电视节的国际影视市场产业活动?**
持有电影节或电视节官方有效证件的观众可凭证入场,座位有限,先到先得。真实场次需凭邀请函参加。
**Q: 如何参加国际影视市场展区及剧好玩MART市集?**
活动时间为6月21日至6月25日。请持续关注我们,第一时间获取关于2025年第30届上海电视节的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