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凤凰卫视消息,战火纷飞的中东上空硝烟未散,平民伤亡不断攀升,安全局势日益严峻。就在以色列领空持续关闭、紧急状态延长至6月30日之际,另一片欧亚大陆的冲突前线却突然爆出令人揪心的消息:一名中国记者在战区遭遇无人机袭击受伤。
俄罗斯(资料图)
当地时间6月26日下午,俄罗斯库尔斯克州的空气被尖啸打破。一架乌克兰无人机突然扑向当地设施,金属碎片如骤雨般倾泻而下。此时,一群中国媒体记者正身处现场进行报道。一阵混乱后,剧痛传来——一名中国记者头部被爆炸产生的弹片击中,鲜血瞬间染红了采访设备。他们本是记录真相的眼睛,却成了冲突暴力的直接受害者。
面对这起针对平民的野蛮行径,俄罗斯的反应迅速而严厉。27日,俄罗斯联邦侦查委员会军事侦查总局果断出手,以恐怖袭击罪对此立案。发言人彼得连科明确表示,俄方正全力确认乌军涉案人员的身份。调查行动已经启动,包括安排法医鉴定以准确评估伤者伤势的严重程度。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更在社交媒体上强烈谴责这一“恐怖袭击”,并祝愿中国记者早日康复。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资料图)
俄罗斯的举措绝非简单的法律程序,其矛头直指国际规则的核心。当新闻工作者在战区遭遇蓄意袭击,这不仅撕碎了人道主义的底线,更是对《日内瓦公约》保护平民原则的粗暴践踏。彼得连科的表态传递出清晰信号:俄方意图将此案提交国际社会审视,特别是希望联合国安理会关注这起针对第三国公民的暴力事件,要求追究责任方。
北京的声音同样及时而清晰。2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对此事作出正式回应:“我们对中国记者在报道时受伤深表关切。”这份关切实则重若千钧——记者职责是传递战地实况,其人身安全必须得到切实保障。郭嘉昆同时强调:“中方呼吁各方致力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共同推动局势缓和。”这表明中国主张冲突各方应恪守保护平民的国际义务,同时坚持政治对话是化解危机的唯一出路。
俄乌冲突(资料图)
当记者在炮火中倒下,他扛起的不仅是摄像机,更是人类凝视战争真相的沉重眼帘。这起袭击不仅是一个个体悲剧,更是对全球冲突报道安全环境的残酷警告。记者并非士兵,新闻现场不应成为战场。国际社会对新闻工作者保护的承诺,此刻正经历最严峻的考问。
世界局势动荡之际,公民安全防护网也在悄然延伸。就在记者遇袭前十天,以色列领空关闭的紧张态势下,中国驻以色列使馆于6月16日发布紧急提醒,指导在以公民通过陆路边境口岸向约旦或埃及方向转移,并详细列出各口岸通行条件、费用及开放时间。
当中国记者在库尔斯克的血迹未干,约旦河谷的撤离通道又见证着外交保护的急迫。无论战火蔓延至何方,公民的生命安全始终是国家行动的最高坐标。这份跨越地域的守护,既是对个体生命的承诺,也勾勒出动荡世界中大国责任的清晰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