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倾力构建“智慧市心”教育生态体系,将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管理有机融入智慧化一体化数据化的平台,让每个孩子的独特性被深度“看见”,每个教师的智慧被有效“点燃”。

赋能成长:从精准“看见”到创造绽放
2025年,“市心”成立少年科创院,采用“问题发现—AI辅助设计—成果迭代”的创新循环模式,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激发创造本能。学生在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下,借AI启迪思维、用AI辅助构想,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创造发明。仅4个月时间,学校已甄选出20余项富有潜力的发明项目,正积极推进国家专利申报。成就这一切的根基,源于我们对每个孩子深度“看见”的个性化教育实践。
(一) 画像初绘:游戏测评中“看见”成长起点
7月19日,小陈和父母手牵手第一次走进市心,即将拥有他的第一幅数字画像。“看,这里有好多蜂蜜,请你帮助迷路的小熊避开蜜蜂找到蜂蜜吧。”“请你跟随屏幕做一做动作:‘学机器人走路’‘学蝴蝶飞’。”“这里有树叶、石子、纽扣,哪些东西是一类的?为什么?”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小陈轻触屏幕,沉着应对。屏幕另一端,平台根据他的表现实时收集数据,一张专属的初始“成长画像”悄然生成。
在“市心”,新生入学第一天,一场别开生面的“精准素养展示”便是起点。孩子们在趣味游戏中涂鸦、解题、协作,“智慧市心”平台则精准捕捉他们的语言敏感度、逻辑思维和创造潜能。为每一位市心学子绘制专属的初始“成长画像”,是数据实证、科学客观评价的起点,更是实施精准化、个性化教学,支持“每一个生命有声有色成长”的关键一步。这一实践,已稳健运行3年。
(二) 轨迹循迹:错题图表里“看见”进步密码
4年级办公室内,数学王老师正熟练地进行数智化作业机批阅。扫描学生答题卡后短短几分钟,系统不仅呈现结果,更生成一份精准的数据分析图,清晰展示作业完成情况及典型错题类型。针对高频错题,王老师随即生成同类型题目进行二次检测,一张动态的差异化学生画像由此形成。
成长是持续发展的旅程。为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水平及变化,作为萧山区智慧作业试点校,市心不断迭代人机协同机制,开发了纸质作业采集与非纸笔测评智慧系统。学科教师借助智慧系统实现纸质学情精准采集,实时反馈知识掌握度。同时,学生在跨学科项目式非纸笔测评中,通过分组合作,运用Pad与传统面谈相结合的方式,解决真实情境问题。全流程数据采集与多维度分析,实现了对学生学情的实时诊断与动态追踪。“人”的教育智慧与“机”的高效精准在此交融,共同勾勒出每个孩子独特的、持续发展的成长轨迹,让“看见”贯穿始终。
(三) 支持滋养:徽章闪耀时“看见”生命拔节
内向的小华因为在小组讨论中勇敢发言而获得一枚“积极表达”徽章,他脸上的惊喜与自信不言而喻。累积的徽章动态生成小华的“成长素质报告单”,清晰展现他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点滴进步。更温暖的是,小华妈妈也能通过专属小程序,实时了解孩子的五育发展,分享孩子成长的喜悦。
“看见”与“诊断”的终极目标是提供有效的“支持”。市心融评于教,以评促长,深耕综合素质评价,打造基于“小思徽章”的成长性评价体系。动态生成的“成长素质报告单”,确保每一次课程、每一项活动的育人价值都精准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提升。依托精确的“学生画像”及实时更新的数据,教师能制定更科学合理的个性化教学计划,关注学习增量,聚焦进步历程。家长通过小程序实时了解学生五育发展,让每个孩子的点滴成长真正可见、可感、可期,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守护“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此基础上,学校课题《数据画像:基于“市心智慧云”平台的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在教育部“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工作秘书处组织的“信息技术赋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创新课题”中成功立项。

▲“市心”小学(杭州新教育实验小学)始终秉承的办学目标
赋能教师:从课堂点燃到精准教研
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的浪潮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师是教育变革的核心力量,是“看见孩子、看见未来”的关键实践者。我们坚信,唯有点燃教师的智慧潜能,才能真正点燃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之光。
因此,学校将人工智能定位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和教研模式创新的“催化剂”,积极探索人机协同下的教育新实践,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发展迈向精准化、科学化、协同化的新高度,共同构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教育生态。
(一)课改深耕:让研究“扎根课堂”
美术沈老师正带领社团学生,为第三届杭州公望中小学生美术作品双年展精心筹备。这背后,是他负责的区级专项课题《基于故宫“八大作”的小学美术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践》研究迎来丰硕成果的收获季。
在沈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不再是技艺的被动模仿者,而是文化的主动探究者与创新的实践者。他们巧妙运用AI绘图软件激发无限创意,借助智能导览系统深度解读传统工艺精髓,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富有时代气息的创意设计与数字化展览方案。“技术不是替代传统,而是让孩子成为文化基因的激活者。”沈老师看着学生作品轻声道。当AI让沉甸甸的古建智慧在10岁孩童指尖轻盈起舞,“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便有了具象答案。
在“市心”,课程创新绝非悬浮于理念的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日常课堂的沃土,服务于每一个生命的拔节生长。驱动一切创新的核心引擎,是我们以省级规划课题为引领、持续迭代升级的新教育“四叶草”卓越课程体系。该体系坚定践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理想,致力于三方面深度融合: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联结真实世界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场域,让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中融通知识、提升能力;深度融入AI技术,赋能探究与创造,引导学生运用仿生学启迪设计、算法建模探索规律、生成式艺术拓展审美,使技术服务于深度学习和个性化表达;孵化回应生命成长需求的特色项目。
(二)教智共生:让成长“可见可感”
“为什么牙仙子只收乳牙?”“智齿真的是智慧的象征吗?”综合实践课上,30个孩子举着录音笔叽叽喳喳。沈老师启动AI语音分析系统,大屏瞬间生成思维导图:37%关注牙齿传说,42%好奇结构功能,21%想探究护牙方法——精准捕捉每个孩子的思维火花。
这仅是AI赋能课堂的冰山一角。
学校为教师配备数学作业机、体育智测仪、英语机器人“小飞” 等数字伙伴,并通过常态化培训让工具真正“活”起来。就在不久前,沈老师基于《探秘“牙”》课例获得萧山区教师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一等奖,带领学生共创的《“牙科全书”立体有声书册的设计与制作》活动,获学生实践成果一等奖。领奖时她感慨:“以前总担心技术冷冰冰,现在发现AI才是最懂学生的‘助教’——它让成长痕迹清晰可见,让我的教学更贴近生命脉搏。”
在大数据驱动下开展精准教研,是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培养的实践道路。市心积极为教师配备并培训使用各类先进的数字教学工具,常态化开展数字素养研训和精准教学培训。帮助教师们不断提升数字技术应用素养和精准教学能力,让他们在AI时代能够自信地驾驭技术,服务于教学。
教师基于智能技术进行课堂展示、开展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成果,屡获佳绩。课题论文《“智慧市心”: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精准教学新探索》获杭州市三等奖、浙江省二等奖。在区级精准化教学论文评比中,“市心”教师提交的13篇论文均获奖,其中5篇获得一等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些佳绩不仅是对教师个人努力的肯定,更是学校AI赋能教师发展成效的生动体现。
▲智慧化管理,让数据说话
(三)区域共燃:让智慧“流动共生”
在萧山区“央馆虚拟实验”规模化应用试点区试点工作启动会上,刘老师作为代表分享她的成长故事:曾经,作为科学教师的她深陷传统实验的困境——资源短缺、安全风险、长周期实验易中断、抽象概念难呈现,教学受限。央馆虚拟实验的出现,成为她破局的钥匙。有效解决了资源安全之忧,突破时空限制,让抽象与宏观现象直观可视。刘老师系统梳理出7类适用场景,将虚拟实验深度融入教学。
她的教学实践也随之升级。年初,她积极利用央馆资源设计课程《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巧妙结合虚拟实验与科学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科学发展的本质。这门课例成功入选国家级典型课题。虚拟实验不仅解决了刘老师的燃眉之急,更点燃了其探索科学教育新路径的热情,从而能更自信、更有效地肩负起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使命。
作为“杭州市数字教育标杆学校”“萧山区首批精准化课堂实验学校”“萧山区综合评价改革试点校”,以及“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校”,“市心”不仅致力于自身“智慧育人”生态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更肩负着示范引领、成果辐射、协同共创的责任与使命。
“市心”始终秉持开放共享的理念,积极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辐射智慧教育成果,践行“共生共长”的新教育追求,成功承办了“浙江省级大数据精准教学实验区成果展示暨学科智能化研训活动”,通过全景展示“智慧市心”平台、AI赋能课堂观摩、精准教研现场及学生科创体验,生动诠释“数智赋能看见未来”的实践,更作为萧山区唯一代表,在杭州市精准教学研讨会上发出市心强音。
“市心”着力推动智慧从“个人研究”走向“集体研修”乃至“区域协同”,促进区域教师围绕“AI+教育”进行常态化深度交流,力促创新实践从“试点先行”迈向“常态融合”。
通过持续搭建平台、开放交流、协同探索,不仅点亮自身教师发展之路,更致力于点燃区域同仁的智慧火花,让技术真正回归“看见每一个孩子,成就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本真。“智慧市心”的实践,正实现着从赋能个体、到赋能群体、最终赋能整个教育生态优化共生的跃迁。
赋能学校管理:从智能管理到优化服务
在“市心”,人工智能不仅是教学的助手、教研的引擎,更是优化治理、提升效能、服务“每一个生命有声有色成长”的智慧基石。
(一)智能驾驶舱:让校园运行“看得见、管得清、控得准”
以往,暴雨天是俞主任的噩梦:损坏的设备?拥堵的走廊?他需要不停地打电话确认。但自从“智慧市心”的智能数据驾驶舱上线,一切都不同了。
俞主任打开手机,大屏清晰显示:传感器报警教学楼东侧3楼湿度略高,他立即联系人员清扫;系统提示风雨操场有设备未断电,他远程关闭电源避免短路风险;校门口实时画面显示拥堵苗头,他立即调度保安增援疏导。短短几分钟,潜在问题被无声化解。看着屏幕上各项指标恢复正常,环境舒适、设备安全、师生有序,他舒了口气。这数据汇聚的“智慧中枢”,让他真正“看见”了校园运行的脉搏,从被动救火转向主动预见、精准管控,把隐患消弭于无形,守护着师生平静安宁的早晨。
在“市心”的“教育智能体”蓝图中,数据的汇聚、洞察与决策是核心。在完成物联网感知设备配置与云平台搭建等底层建设后,“市心”倾力打造了基于AI的“智慧市心”大数据控制中心——智能数据驾驶舱。
驾驶舱如同学校的“智慧中枢”,上接区域教育数据接口,下联学校各类师生应用平台,无缝汇聚来自底层物联网设备及云平台的海量动态数据。它不仅是数据的“收纳箱”,更是智慧的“炼金炉”——通过先进的数据清洗、筛选、挖掘技术,以及AI算法的深度赋能,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可理解、可行动的洞察。
驾驶舱的核心价值在于“看见”与“掌控”。它基于未来学校建设理念,实现教学环境如光照、温湿度的实时感知、教育设备如多媒体、实验器材的远程智能管控、课堂教学状态的动态反馈、学生安全信息的及时预警,以及后勤服务需求的精准响应。管理者通过直观的可视化大屏,“一屏感知”校园全貌,一键调度关键资源,决策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驱动、AI辅助。
这些变革远非炫技,其根本目的是优化校园日常运行,释放管理效能。环境更舒适、设备更稳定、响应更迅速、安全更可靠、后勤更贴心——这一切,最终都转化为对教育教学活动更优质、更无扰的服务保障,让教师能更专注于育人,让学生能在更安心的环境中成长。
(二)自动化配置:让管理流程“更高效、更精准、更贴心”
又到排课季,借助于学校引入的智能排课系统这个“最强大脑”,黄老师只需输入基础信息,点击“生成”,几分钟后,一份科学均衡、冲突极少的课表就诞生了。课后托管选课同样高效:学生在钉钉上“随心选”兴趣课,家长“实时晓”动态,老师“便捷管”考勤。看着课表顺畅运行,选课平台好评如潮,黄老师脸上露出了释然的微笑。繁琐耗时的排课压力消失了,自动化配置释放了他的精力,让他能投入到更需创造力的课程优化中。管理不再是负担,成了精准服务师生需求的润滑剂。
人工智能在学校的行政管理领域,正扮演着流程优化师和资源调配师的关键角色,显著提升效率与精准度,释放人力专注于更具创造性和人文关怀的工作。
学校引入的智能排课系统,如同不知疲倦的“最强大脑”。它能综合分析教师任课班级、科目需求、专用教室及场地限制、教师时间偏好等复杂因素,在短时间内自动生成科学、均衡、冲突最少的最优课表方案。这不仅极大减轻了教务人员负担,减少了人为错误和反复调整,更保障了教学秩序的高效运转。
在备受关注的课后托管服务领域,市心积极响应萧山区统一部署,利用钉钉系统构建智能化选排课平台。同时平台实现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随心选”,可轻松建立考勤、管理课堂、记录过程的教师“便捷管”,可随时查看孩子选课、出勤及上课情况,家校沟通更透明顺畅的家长“实时晓”。
课务数据的实时化、精准化、可视化,为学校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从学生到校率的精准统计、教师出勤的科学管理,到资源利用效率的优化分析,都变得更加透明、高效、有据可依。管理不再是负担,而是精准服务师生需求的润滑剂。
(三)安全网系数:用智慧“守护”每一刻的安心成长
陈爸爸曾为接女儿放学头疼:校门口车水马龙,找不到车位,孩子穿梭车流令人心惊胆战。去年,学校启用了地下车库智慧接送体系。陈爸爸的车牌早已录入系统,自动识别后顺利驶入专属区域。这里秩序井然,教师通过人脸识别门闸严格管控出入。陈爸爸停好车,抬头看向大屏:“三(2)班正在下楼”的提示清晰可见。几分钟后,女儿欢快地跑过来。没有了日晒雨淋,没有了拥堵焦躁,这个由AI赋能的接送区,如同一个“温暖交接站”。
车牌识别、状态显示、教师守护环环相扣,精准分流、安全护航、信息透明。陈爸爸牵着女儿的手,心中满是安心。技术不仅解决了“接娃焦虑”,更在冰冷的车库里,用智慧守护了孩子放学路上的每一步安全,让等待也变得温暖而踏实。
校园安全,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生命线,更是守护“每一个生命有声有色成长”的庄严承诺。人工智能技术,为我们构筑了一张更智能、更主动、更温暖的立体安全防护网。
在基础的人脸识别门禁、车牌识别道闸、全覆盖高清视频监控系统之上,我们创新部署了安防巡逻机器人。这位“不知疲倦的守护者”自主进行校园巡查,利用AI视觉识别技术主动发现异常情况,并实时预警,将传统的被动监控升级为主动防御、快速响应,显著提升安全防护的精准性和效率。
今年新增500多名学生给学校的上下学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面对日益突出的上下学高峰期交通拥堵与安全隐患,市心人群策群力,智慧破局——创新打造地下车库智慧接送体系。该系统深度融合AI技术:家长车辆信息提前录入系统,通过车牌自动识别实现快速、准确放行,避免拥堵实现精准分流;教师人脸识别门闸开关,严格控制人员出入地下接送区,大幅提升封闭区域安全性确保安全护航;班级放学状态实时显示于家长端,让家长清晰知晓孩子动态,减少等待焦虑达成信息透明。
这套由AI赋能的接送系统,不仅有效缓解了校门口交通压力,消除了地面空间不足和安全隐患的烦恼,更在冰冷的钢筋水泥车库中,营造了一个有序、高效、安全的“温暖交接站”。它守护着孩子们放学路上的每一步安全,也抚平了家长们“接娃”的焦虑,是技术服务于人文关怀、用智慧守护“安心成长”的生动实践。

▲教师是教育变革的核心力量,是“看见孩子、看见未来”的关键实践者
当AI“照亮”成长,让未来“看见”星河
当“智慧市心”的数字化河流汇入新教育的理想之海,我们见证了一场静水流深的变革。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对“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生动诠释,“静悄悄的革命”正在发生。
“市心”小学的探索始终以“看见孩子,看见未来”为航标:
于学生,数字画像点燃个性光芒,科创发明印证“行动就有收获”,徽章评价体系让每个生命成长“可感可期”;于教师,数据教研催生“擦星星的人”的专业觉醒,区域智慧共生践行“独行快,众行远”的共同体真谛;于管理,智能驾驶舱实现“教育是做的哲学”,车库里的温暖交接站彰显技术背后的人文关怀。
这一切终指向新教育的根本理念——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当算法与数据始终朝向生命的拔节生长,当冰冷的代码流淌着对教育本真的敬畏,我们便能在AI时代守护朱永新教授描绘的图景:教育的本质是使人成为人。
“市心”小学的星河征途,正是用科技之光点亮“每一个生命有声有色成长”的永恒叙事。
▲智慧化管理,让校园安全更有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