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健康 | 国家疾控局:三类传染病风险将增加,提醒关注高温健康风险预警

   2025-07-27 kongyu580
核心提示:7月11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围绕“健康度夏 科学应对夏季高发传染病与高温等健康风险”主题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夏季重点传染
图片

7月11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围绕“健康度夏 科学应对夏季高发传染病与高温等健康风险”主题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夏季重点传染病防控与高温、洪涝灾害健康风险预警和健康提示有关情况。

图片


预计三类传染病风险将会增加


国家疾控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副司长席晶晶介绍:暑期人员流动增加,高温多雨,结合传染病流行规律和疫情多渠道监测结果,预计病媒生物传染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肠道传染病风险将会增加。


一是随着夏季蚊虫进入活跃期,部分南方省份发生等蚊媒传染病本土疫情的风险逐步上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蜱传疾病,在局部地区存在发生聚集性疫情风险。


二是和感染性腹泻病等肠道传染病,当前正处于高发季节,需要给予关注。


三是呼吸道传染病处于较低流行水平,新冠疫情将降至较低水平,等其他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总体处于低流行水平。


如何识别高温健康风险预警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潘力军:近期国家疾控局、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和健康提示,提醒公众重点关注以下信息:


一是通过全国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图上的颜色来识别高温健康风险等级。


二是关注不同高温健康风险等级的人群健康防护措施。当处于黄色预警时,一般人群需要保持室内凉爽,减少户外剧烈活动;当处于橙色预警时,重点人群要避免外出,如果确需外出应有人陪同;当处于红色预警时,户外工作人员要合理安排户外作业时间,以及使用防暑降温用品,出现不适症状时应立即停止作业,严重时应及时就医。


夏秋季部分南方省份发生登革热传染病


广东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李艳:登革热由登革病毒感染导致,是经伊蚊(也叫花斑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登革热在全球分布范围广,东南亚、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全年流行。我国常年有登革热输入病例报告,每年夏秋季在部分南方省份会发生本地传播疫情。


感染登革病毒后,患者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骼及关节痛,皮疹,出血及白细胞减少等。大多数患者表现为无症状或者轻症,少数发展为重症登革热,表现为严重出血、休克及重要脏器损伤,严重者甚至死亡。老人、孕妇以及患等基础疾病患者感染登革病毒后,容易发展为重症患者。


提醒公众,在登革热流行季节,如果伊蚊分布地区的市民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发病前如有境外旅居史的,请主动告知接诊医生。如确诊为登革热,应当尽量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应有纱窗蚊帐,做好防蚊措施,防止蚊虫叮咬传播。如果居家治疗,也需同样做好防蚊措施。


高温天气户外活动如何预防中暑?


潘力军:高温中暑是一种危及各年龄段的病种,儿童、孕妇、老年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以及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和快递员等户外工作者是高温中暑的高风险人群,需要给予重点关注。在高温天气户外活动时,如何预防中暑呢?


一是要学会避高温。高温是高温中暑的必要条件。尽量避免在一天中气温最高的12点到14点进行户外活动。


二是要学会强自身。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尽量清淡,少食高油高脂食物,多吃水果蔬菜。


三是要学会自我防护。户外活动前,采取防晒、降温措施,比如撑伞戴帽,不打赤膊,不穿不利于散热的衣物。户外活动时,少量多次喝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来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如果是剧烈运动,每小时建议喝500毫升~1000毫升温水,按每杯水250毫升计算的话,一般来说就是喝2~4杯。不要饮用含酒精或者大量糖分的饮料,也不要喝过凉的冰冻饮料,以免造成消化道不适。


高温天气中暑怎么办?


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可以到阴凉通风的地方,用冰袋、湿毛巾重点敷颈部、腋下和大腿根降温,同时小口多次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比如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如果体温飙升超过40摄氏度,出现意识模糊、抽搐或者嗜睡、昏迷等症状,就可能是致命的热射病,身边陪同人员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到鼠疫自然疫源地旅游注意什么?


中国疾控中心鼠疫及布氏菌病预防控制基地研究员邵奎东: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疫的自然疫源性,是指病原体不依赖于人类的活动,可以在自然界的宿主动物和以跳蚤为主的媒介生物之间循环传播。而存在鼠疫自然疫源性的地区,被称为鼠疫的自然疫源地。


到鼠疫自然疫源地旅游,注意不要接触旱獭等野生动物,不要在鼠洞、旱獭洞附近坐卧休息。活动时,应充分做好个人防护,着装严密,尽量穿长裤、长袜,袖口、裤脚等部位最好扎紧,防止跳蚤的叮咬。如无特殊情况,不要在野外宿营。如果确实需要野外露宿时,要避免在鼠洞附近扎营。


洪涝灾害后如何做好自身防护?


潘力军:洪涝灾害发生后,建议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选择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做到不喝生水、来源不明或者受污染的水。不用来源不明或者受污染的水刷牙、漱口、洗菜等,装水器具要干净。


二要注意食品卫生。食物要煮熟煮透,生熟分开;不吃腐败变质、霉变和受污染的食物,不吃被污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不生吃水产品。


三要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要及时清理积水和淤泥,清除粪便、垃圾,减少蚊蝇孳生;要及时对室内外环境进行彻底的清理,做到先清理、后消毒、再回迁。要注意不在水源地附近随意倾倒垃圾和污水,营造良好的公共卫生环境。


四要做好个人健康防护。比如,确定房屋安全后再返回,及时开窗通风,再清除屋内的污泥和污水。进行清淤、清洁时要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手套,穿防水胶鞋。比如,饭前便后、接触脏物后,务必及时使用肥皂、洗手液加清水进行手部清洁。比如,采取防蚊蝇措施,防范蚊虫叮咬。再比如,如果感觉身体不适时,特别是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要尽快就医,积极配合治疗。


此外,要特别提醒的是,在血吸虫病流行地区,不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是预防血吸虫病最好的方法。接触疫水后,若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应主动到医院或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告知接触史并进行检查,发现感染应尽早治疗。


生活中如何防止蜱虫叮咬?


广东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李艳:蜱虫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染病传播媒介,它可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莱姆病、蜱传脑炎等多种传染病。


生活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防止蜱虫叮咬:


一是在蜱虫活跃季节进行野外活动时,比如茶园、果园、草地等地活动时,最好是穿长袖、长裤,扎紧袖口、裤脚,针织衣物表面应尽量光滑,不要光脚或穿凉鞋。避免在草地、树林长时间坐卧,减少与蜱虫接触的可能。外露的皮肤上建议涂抹避蚊胺、避蚊酮等驱避剂。


二是每次户外活动结束以后,要仔细检查身上有没有蜱虫附着,特别是头皮、耳后、腋窝、腰部、腹股沟、大腿内侧、腿窝等重点部位。


三是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的居民,应当注意家居环境当中是否有蜱虫存在,饲养的家畜身上有没有附着蜱虫,同时及时清理和杀灭蜱虫,还需要注意做好经常接触的猫、狗等宠物的日常清洁,时常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虫附着。


在携带宠物外出游玩后,应当检查宠物体表有没有蜱虫附着,也可以使用一些驱蜱药物,防止宠物被蜱虫叮咬。


公众游泳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潘力军:游泳过程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存在感染红眼病、中耳炎和胃肠道疾病的风险,同时也可能会出现摔伤等意外伤害。因此,建议公众做好以下防护措施:


一是前往游泳场所前,要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有高血压、心脏病患病史,以及处在慢性病急性发作期的患者,不宜在身体不适时,进行游泳等较为剧烈的运动。


二是进入场所后,观察场所的卫生质量状况。比如,是否对水质检测结果进行公示,室内空气是否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游泳池水是否浑浊。如果存在上述问题,建议尽量选择离开。


三是游泳过程中,合理安排运动时间。游泳前,应做全身运动,放松肌肉,以免下水后发生抽筋、扭伤等事故。游泳时,佩戴好泳帽、泳镜和耳塞,降低对眼睛、耳道的刺激。在泳池边不要嬉戏打闹,以免摔倒或扭伤。游泳后不要立即大量饮水,注意保暖休息等。另外,游泳时间也不宜过长,也要适当变换泳姿,否则会增加肌肉、关节的损伤风险。


四是离开场所后,如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要及时就医排查。另外,游泳场所的经营者也要按照现行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做好泳池水浊度、游离性余氯等卫生指标的监测,定期换水和补水,确保给公众提供一个健康、卫生的游泳环境。


聚焦

国家卫健委发布86个罕见病病种诊疗指南

7月10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软骨发育不全等86个罕见病病种诊疗指南(2025年版),内容包含软骨发育不全、获得性血友病、肢端肥大症等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等。


工人日报客户端《乐健康》第644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